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YC阿福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729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教研活动小结

热度 1已有 755 次阅读2011-9-27 22:35 |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这学期,学校的教科处改变了教研活动的一般方式。要求:每次教研活动由两人取同样的课题进行PK,同课异构,课后再由大家进行评课议课。刚刚实行时,学校老师的牢骚较多,因为把本来两节课或两节半课的教研活动时间,拉长至三节课甚至达半天时间。认为是疲劳作战、形式主义。但是几个星期实行过程中,真的发现,这种方法还是有不少的可取之处。

9月27日教研活动:

早上第一节,一位青年教师(也有八年教龄了)上课,课题《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鲁教必修3)。课上教者主要是依照教科书的章节顺序,依次讲解了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植被等)、土地资源及开发(本部分被书上拿出来作为独立框题,我以为不很合理,因为该部分主要讲述东北地区的土壤肥沃和土地资源丰富两大方面,个人以为可并入第一框题)、三江平原的土地开发。

上课整体感觉:较严格的按照书本的纲目,学生容易接受并跟着教者的节奏,课堂氛围较好。值得学习的是,上课时充分利用实物投影,带领学生在书上描绘出区域的范围、山脉、河流等地理事物,好像我上课时比较欠缺。个人认为需要改进的,虽然本课的上课内容较严格的按照教科书的顺序来进行,但正如以上所说,本部分教科书内容结构不很清晰,上课前如果自己整合知识后,形成自己的结构(本部分实际就是东北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可以从两方面来讲解,即自然和社会经济,而自然状况无外乎地形、气候、植被、土壤、资源等),这时再利用教科书上提供的资料、图片,为自己的讲解服务,这样学生的脑袋里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而不像书上原有的那么“碎”。能使学生根据案例获得对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才是必修三所追求的。

第二节课,一位老教师,也是我们的师傅。同样地课题,不过讲解的结构完全不同,基本上和我以上的改进建议是“英雄所见略同”。不过上课时,他不仅使用了书上的材料和图片,还大量补充了相关的图片,如讲气候时有东北地区热量带、降水量、干湿区等。基本每个自然条件的带入都使用了图片,我想在现代教育技术大量走进课堂的今天,在地理高考越来越重视读图能力的今天,这样的教学过程值得我们的学习和借鉴。另外本课还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一些细节的处理,例如,在让学生自己在图上描画山脉河流时,很自然的讲述了山脉和河流的相互关系(例如在11年海南卷中就有选择题,给了我们某岛上的河流分布状况,要求得出山脉走向的题目)

另外一个出彩的地方是对于“东北沼泽地的形成原因”这个问题的讨论。

先说一下对于这个问题我的一般处理方法,因为沼泽地地表会长期或暂时性积水,所以我的处理方式是,地表水消耗的方向有三,向上(蒸发)、向下(下渗)、水平(径流),这个地方地表会积水,就说明本地地表水消耗较少。故可的1、蒸发较少(纬度高、气温低)2、下渗少(冻土影响)3、地势地平,排水不畅。

对于这个问题,这位老教师秉承了要教给学生“身边的地理”的教育方针,讨论了一下他们教室窗外的一个小水洼,这个小水洼经常会积水,让学生实际观察,并讨论其成因。学生讨论的结果有:这个地方地势较低;这个地方受树遮挡,不见阳光;这个地方下面是水泥地,水不易下渗。哈哈……再联系一下,问题解决了。

两节课,听课者可以相互比较,取自己认为可取之处;上课者可以相互借鉴,补足自己的不足之处。挺好!!

 已同步至 YC阿福的微博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fahai 2011-9-28 11:31
后来是怎么议的呢?
回复 YC阿福 2011-9-28 12:07
fahai: 后来是怎么议的呢?
这个小文就是我的听课感受,也就是我议课时说的内容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9 14:34 , Processed in 0.07877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