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锦江渔夫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169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2009年高考四川文综卷地理试题评析

已有 685 次阅读2009-8-24 05:18 |个人分类:试题命制

写就于高考后不久,现发布于此。

 

2009年高考四川文综卷地理部分在命题指导思想、试题结构、知识覆盖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较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试题又力图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

一、2009年高考四川文综卷地理试题的主要特点

总体说来,2009年高考四川文综卷地理试题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强调双基,突出主干

许久以来,地理教学一直在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作用。基本知识是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地理的基石;而基本技能则是学好地理必备的技术性能力。高考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它考查的重点就应该是接受了十多年的基础教育的考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今年四川文综卷地理试题涉及的都是经过中学阶段地理学习后学生必需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突出了对一些主干知识的考查,如:地球的运动、天气和气候、地质作用、自然灾害、农业区位、工业区位、交通运输区位、主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区域地理特征等。通观整套试题,中规中距,无偏题、无怪题。

总体说来,今年四川文综卷地理试题覆盖了几乎所有必修本上、下册的主干知识及部分区域地理知识,但所考查知识点却没能覆盖选修一和选修二的内容,这可能会给一些师生以误导。

 

1    2009年高考四川文综卷地理试题考查“双基”统计表

题号

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

第一组题

1

等高线相关知识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风向的判断

2

自然条件对具体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农业区位)

3

三角洲的概念;热力环流;雾形成的必要条件

第二组题

4

影响气温的因素;美国的地形

等温线的判读;区域定位能力

5

影响气温的因素;等温线的判读

6

区域(美国)地理特征

第三组题

7

城市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关系;我国区域特征的差异

地理表格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能力

8

地理基本概念及其与邻近概念间的关系

9

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

第四组题

10

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世界范围)主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对地理基本概念(正午)的理解

文字信息、地理图像信息的提取、分析能力;时间计算;方向判断

11

自然日期分界线;日照图的判读;昼长的时间变化(与直射点移动方向间的关系);气候类型(或自然带)的分布及热带草原景观的季节变化

36

1

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方向的判断;地理图像信息和文字信息的提取、分析能力

2

我国主要地理事物(旅游名山)的分布;对基本地理概念(对流雨)的理解和把握

3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与地表形态;内力作用(岩浆岩的形成)

4

我国自然环境特征的地域差异;国土整治

5

工业区位因素

39

(4)

交通运输线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理地理图像信息和文字信息的提取、分析能力

(5)

区域(昆曼公路沿线)自然环境特征

(6)

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建设的影响(影响交通运输建设的区位因素);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地理图像有所创新

试题在保持其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也在力求创新,试卷中图1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粗看此图,此图就不过是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但这幅等高线地形图又不同于一般的等高线地形图,在这幅等高线地形图中本该海拔小于200米的区域出现了大片的空白区域,并且①、②两条河流画到200米等高线处就没再继续了。在这幅图中,以这样的形式用地理图形语言间接告诉考生此处有一湖泊存在。一般的等高线地形图中也可能有湖泊,但一般都是画出的完整的湖泊,并且可能还有图例加以说明。但此图不,它只画出了湖泊的一部分,并且没有用特殊的符号(如阴影等)与图中陆地部分加以区分,完全得靠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就是这幅等高线地形图成了这套试题最大的亮点。

3.文字信息在各种形式的信息中比重加大

本套试题信息呈现形式继续保持多样化的趋势,图像信息、表格信息、文字信息均有。与今年全国其它文综卷和前三年的四川文综卷相比,今年四川文综卷地理试题的文字信息明显偏多,有些政治、历史试题的风格。第36题的材料二以及第39题的材料五都是一段较长的文字材料。另外,第362)题也有一段较长的文字材料。

实际上文字信息比重增大的现象在去年四川文综地理试题就已经出现:在去年四川文综卷地理试题中第39题的材料四就是一段不短的文字材料,只不过今年这一趋势似乎得到了加强。这一趋势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多样信息呈现方式的均衡发展,但另一方面又使试题的地理学科特色不如以前鲜明——毕竟,图像信息才是最具地理学科特色的信息呈现方式。今后四川文综卷地理试题的信息呈现方式将向哪一方向发展,还有待观察。

4.贴近生活,帖近现实

362)题选择了一段学生游记做为试题的切入点,非常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考生通过做此题他们可能会认识到——地理就在生活中。第363)、(4)题选取了人们能够看得到的地理事象做为题目情景,可以让考生体会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第365)题和第39题分别选取了工业生产和工程建设两种现实的人类活动做为题目情景,凸现了地理科学在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

试题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实际上是“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现实中的地理”的理念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它对地理老师的日常教学、对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地理学的价值都有重要作用。

5.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

在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纲说明》中将有待考查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分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方面的能力。

362)题即是一道比较经典的体现对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考查的例子。此题第一空要求考生填写小冬所登旅游名山的名称。从图中标出的山峰来看,衡山、武当山、井冈山、庐山都是旅游名山,但此空应该填写哪一山名呢?实际上文字材料中“……山下湖水碧波荡漾;俯视陡崖……”和区域图中庐山紧邻鄱阳湖等信息已经限定只能填写庐山了。此题的第二空和第三空也一样,答案也是通过对题目所给信息的提取、分析得出的。“……突然,天空浓云密布,雷电交加,倾盆大雨哗哗而下。不一会儿,雨停了,太阳在天空又露出了笑脸……”这是典型的对流雨的特征,抓住这一信息,第二空的答案就不应该是什么问题了。“烈日当空”暗示了小冬的旅游季节,“下午……”暗示了对流雨出现的时间,抓住这两条信息,第三空答案也就出来了。

实际上,“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解读任何一道试题都必需要有的,而“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在不同的试题中却有不同的侧重。如考生在判读图1的过程中可能会思考:河流①和河流②画到200米等高线处就没再画了,这说明了什么?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探讨问题的过程。再如第39题要求考生“简述昆曼公路穿越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这实际上是一道很典型的要求考生描述事物特征的试题。

应该说,对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等四个方面的能力的考查在本套试题中都有比较充分的体现,尽管不同的试题因其性质的差异对这四种能力的考查各有所侧重。

6.与热点“躲猫猫”

把此套地理试题各题的命题情景与考前热议的所谓热点问题稍加对照,结果可能会让考前热衷于追踪热点的老师们大跌眼镜。遍观整套试题,可以说找不到我们常说的热点问题的踪影。如果硬要说有热点问题,那第39题涉及的昆曼公路可以勉强算上一个,但昆曼公路实际上在去年高考前就已经全线贯通。或许第396)题也可以算上一个,此题涉及到了生态环境问题。如果把生态环境问题当做热点问题,那正好印证一种说法:“一年的热点不是热点,两年的热点也不是热点,长期的热点才是热点”。

二、2009年高考四川文综卷地理试题对教学的启示和备考策略

1.区域地理学习(复习)的重点是“位置”

遍观整套试卷的地理试题(实际上历年各地高考文综卷地理试题都一样),对区域地理(特别是世界地理)的考查基本上就三种情况:一是考查区域定位;二是考查主要地理事物的分布;三是考查区域地理特征。前面两种情况很明显是对“位置”的考查,实际上第三种情况同样也是对位置的考查。某地的区域地理特征主要指该地有什么事物或现象,反过来说就是某地理事物或现象分布在哪儿。所以,这三种情况归纳起来都是对“位置”的考查。因此,在区域地理的学习(复习)过程中,必须非常强调对“位置”的识记。当然,对“位置”的识记必须与区域地图紧密结合。

要把世界各地的主要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分布都非常牢固地保持在头脑中,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学生记忆世界各地和中国主要地理事象分布的过程应该贯穿学生中学阶段地理学习的始终,不能因为某一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区域地理就忽略了对区域地图的识记。

对于不少学生来说,地图上密密麻麻的各种符号和注记是一种看见就让人头痛的东西。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从高一开始,就先要让学生熟悉各种小比例尺的、简洁的大洲轮廓图、主要国家轮廓图等(在这些轮廓图中可以适当添加一些主要经纬线);然后是世界(或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主要河流分布图、主要城市分布图等各种各样同样是小比例尺、同样简洁的专题地图。待学生把第二步要求的内容掌握得差不多后,再让学生逐步识记综合地图,并且还可在综合地图上添加一些自己的内容。最后才是训练学生根据大比例尺地图进行区域定位。

通过高中三年这样有步骤、有计划地训练(有的学生可能还一些初中地理的基础),一般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一幅比较充实的“心理地图”。

2.高三复习要紧抓主干知识

由于高考试卷长度有限,文综高考地理试题不可能覆盖整个中学阶段所有地理知识,所以在高三复习阶段,复习内容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对于那些知识接受能力有限的学生来说更是这样),而是应该有所侧重,紧抓常考的一些主干知识。

从近年的文综地理试题统计结果来看,人教大纲版必修教材的考点高度集中在昼夜长短的定性比较和定量计算、气候的形成(主要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分析)、气候的分布、气候的特点、板块的名称和边界、海水的理化性质、自然带、洋流、工农业生产的区位分析、城市的区位分析、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分析(包括其建设意义的分析)等为数并不算多的知识点上;而选修教材高考常考点则主要集中在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及其地区差异、城市的功能区、文化扩散类型的判断及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等知识点上(必需要用选修二的知识才能做出正确解答的高考题极少极少)。如果将高考中涉及的必修教材知识与选修教材知识做一对比,又可以发现高考中涉及的选修教材知识明显要少得多,甚至有某些年份的某些试卷一个选修教材的知识也没有涉及。

对高考试题进行细致、科学的分类,总结文综高考的常考点,然后对这些常考点以小专题的形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深入解析,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讲练结合,对于提高高三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效率、减轻师生负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意能力养成问题

与区域地图的识记一样,能力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贯穿高中地理教学的始终。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纲说明》中提及的四种能力实际上分属四个层次。其中第一、二个层次(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基础,而第一个层次的能力则又是基础中的基础,没有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后面的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就不可能得以往正确的方向进行。

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最容易培养,也是需要最先得以关注的。从高一开始,就要注意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养成。例如,面对教材中的地理图像,可以思考:从这幅图中可以看些什么地理事物?还可以看到些什么地理现象?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等。从高一开始,在解答地理习题或试题的时候,就要逐步养成阅读料料、分析材料、从所给材料中去寻找答题方向、从所给材料中去发现答案的良好习惯。

4.别过分相信所谓的热点、押题、猜题等

不管命题人员是否以热点问题做为命题素材,最终考查的都是教材中的知识(主要是主干知识)、都是考查的学生的四项基本能力,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强调主干知识的掌握、强调四项基本能力的养成才是根本。以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新近人们关注的重点工程做为命题情景,可以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但并不是一定要这样做才能达到此目的,本套试题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证。在复习的过程中以热点问题或热点地区做为背景,分析一下可能的命题方向,适当的猜题、押题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太过迷信,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围绕所谓的热点问题打转而忽略了对主干知识的强化可能就是“丢了西瓜捡芝麻”了。高考试题是非常讲究创新的,旁人能够押中的概率是极低极低的。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geonet 2009-8-24 05:51
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哟,顶!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8 22:55 , Processed in 0.07814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