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NickYang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2588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美国农业》与《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生产》评课稿

热度 1已有 406 次阅读2014-12-28 13:18 |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美国农业, 农业区位, 评课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这篇文章是教师技能课评课部分的作业,视频是老师外出出差得来的,网上拿不到。在这个过程我参考了新课改的理念,比如课程的实施、教学关系,翻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高中课本、教师技能课本,有那么点研究的味道儿。想想自己平时接触到的论文,特别是一些硕士论文,可想而知一份论文的产生涉及到的面是有多广啊:专业原理、他人研究结论、现实情况、考虑角度、论据充分与否等。这其中包含的都是作者的心血付出,而我们现在还在大学之中,在校园网范围内上知网随便一点就可以下载阅览,代价好小的样子。之前和老师说到考虑考教育硕士的事情,他专门说到本科阶段就好好培养自己研究的视角和练一练组织语言写论文的能力,这个准备不亚于备考。



这两节分别来自哈尔滨市第一中学马驰老师与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陆春芳老师的优质地理课,以其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及良好的课堂效果,让我这个处于刚进行新课程改革地区、未实际体验过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场景的师范生开了眼界,见识到先进地区的教育教学模式,进一步了解一堂好课应该是什么样子、怎么样去展开,受益匪浅。

在《美国农业》这节课的导入部分,马老师选择播放美国农业相关视频,视频这一形式比较生动、形象,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起往下学习的兴趣。但在播放结束之后马老师整体陈述时手势过硬,分组时出差错,表现出一定的紧张状态,且整体语调、音色没有陆老师掌握得好。而在《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生产》这节课上,陆老师的导入则是选择联系历史知识与目前实际情况,让学生产生了相应的亲切感和使用感,一样达到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的目的。接下来还进行温故知新的复习导入环节,主要是回顾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为接下来的探索活动打下基础。

接下来马老师主要采用的是通过团队活动,全班分为三个大组,组内再分为两个小组,一个大组分析一个具体地域,共同探究出各地域的水文、地形、土壤、气候、生物等特征,结合作物生长条件,确定美国农业中作物的分布形式,并派代表上台展示小组确定所得结论的缘由,这个过程包括讨论环节与展示环节,总共用时25分钟,是整节课的主要环节。我们看到的是学生组内结合学案、iPad图像,讨论气氛活跃,马老师走动于各小组之间,有所参与于其中并进行相应指导。这个状况在陆老师的课上也是相似的,但学生活跃度低于前者,均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学生处于学习主体地位的教学关系规律,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

在分享与展示环节,每个小组代表通过iPad和投影仪展示相应图片,讲解小组成果,气氛活跃,因为有些大组内两个小组考虑的面不是完全一样,通过讨论和补充,两个组均收获到了自己没有涉及到的面。事后我在想,展示时如何体现团队中每个人的贡献,让更多的人得到关注呢?我的答案是小组代表陈述时需要把讨论过程讲得更加详细,例如A负责看气候部分、B对于作物生长有自己更独特的见解等,让同学之间进一步了解、交流。当然,这是相对比较理想的状态,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与总结,马老师在小组代表陈述之后针对的该组的评价与分析还是少了一些,而且时间控制方面也不够到位,有时提问学生还没回答完就打断学生。利用iPad进行高中教学是我第一次见到,也看出课前马老师的准备工作很多,这个电子类产品用于课堂合适与否还有待商榷,特别是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学生可能会被iPad本身吸引,注意力分散不能很好集中于课堂本身,导致创新带来的效果得不偿失,这节课上倒是没有出现这样子的情况,可以说是合适的。

最后十分钟马老师主要是做总结,其中还用了芝加哥作为例子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具体案例,得出社会经济因素对于美国农业发展的影响。整堂课下来,美国农业带的分布原因、小组团队合作探究式学习、综合的眼光分析地理问题等相关知识与能力开始植根于学生心中。

在《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生产》这节课中,陆老师一样是结合学案、课本等资料让学生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归纳出水文、地形、土壤、气候、生物等因素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然后通过提问学生确认答案,我们可以看到陆老师经常用非常好这一话语来快速评价学生的回答,然后再具体分析,但说多了,而且没有相应表扬的情感只是平快带过,让人觉得公式化,显得有些假,达不到激励学生的目的,这是陆老师教师口语的缺点之一。陆老师的教师口语与整体讲解节奏都较快,显得干练,在目前的小班教学及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上,学生还能接受,要放在我以前高中七八十人一班的状况下,就不合适了。

陆老师在讲解过程中还穿插地及时总结相应的思考方法,整体知识结构比较清晰,并能联系其他相应知识点,比如在讲水的影响时结合了降水分布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讲东北地区与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植物用水方式的差别及原因,以点带面复习了相关知识点。整体而言,这节课以太湖平原的鱼米之乡——无米之乡——新形势下的鱼米之乡为主线,复习了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并以东北地区为例引导学生结合相应知识分析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再结合新闻报道分析长三角地区农业发展的新趋势,适时地补充了相关背景与地方材料,反应了地理知识与周边社会的联系,知识点比较丰富,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与讲解之下,能够积极地朝着相应的方向思考,也就是说知识获取与团队合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一定满足。并且在课程结束时号召学生关注周边地理,进一步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课程目标。

但是课堂整体氛围不够自然,学生活跃程度、情绪状态也得不到调节,不像马老师的课中那么活跃与稳定持久,当然也有两堂课的展开形式、教师个人风格等方面有很大关系。从整一个活动表现中可看出,组织活动时陆老师过于限定于自己先前确定好的设计,学生回答时的答案也与ppt上展示的差别不大,有些甚至是一字不差,整体气氛也没有马老师的课上那么活跃生动,让人觉得整堂课像是排练过,需要学生刻意配合。倘若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一般、学生人数较多、没有刻意配合,陆老师这堂课会因为知识点较多、意外因素,不一定达到目前的效果。

课堂中也主要涉及到我国东北地区,讲解过程中涉及的内容与人教版教科书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中的地理条件、“农业布局特点”基本符合,没有涉及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发展方向这两个部分,为之后再专门上这个内容时打下基础,可以说陆老师做到了灵活运用课程资源,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不足的就是怎么恰到好处地处理这部分内容与之后专门上这节课的关系。

基于自身知识储备和相应经验的缺乏,评价相对比较片面、主观,特别是不足部分,还请指导。总而言之,这两节优质课让我知道对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把握很不容易,既要保证知识的传授,又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积极情绪体验,锻炼相关能力,培养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要求老师有充足的知识储备与熟稔的教学技能,并有积极的态度与理念去面对学生、面对教育事业。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font-kerning:1.0pt;}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geonet 2014-12-28 13:38
不错,思考使人进步。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9 03:55 , Processed in 0.07450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