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去S市之后,网络教研也好,教学反思也罢,其实我是停滞了,而非是沉淀了,每天忙于上课,白天+晚上,一周四个晚自习的确剥夺了我绝大部分时间,为了生存而在工作。如果不参加教研,不学习,不反思,相当于是在闭门造车,而当前的教育,变化很大,试题灵活度也高,我们老师自身都不与时俱进,在“双减”政策当前,又怎能更高效上好课?
上学期开始,来到现在的学校,课相对变少了,每周也有固定的半天教研时间,突然发觉挺好的,特别是这个学期,感谢教研员组织的这些网络教研活动,基本每周都有,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在反思自己的教学,对自己,两个字“汗颜”。
区域地理对于七年级学生这学期刚接触,“地理位置”这个概念是还没形成,因此在《亚洲》这节课的学习上,我先重点讲了如何描述地理位置,但是紧接着在《日本》的学习上,我太拔苗助长了,直接就给了学生这么大的一个问题“读图,说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难怪很多学生描述不出来。
而邓惠美老师是这样来讲授地理位置,她在讲授第八章之前是将一个区域地理位置的学习做成填空题这样的形式。这种做法的优点,可以慢慢培养学生对地理位置的学习,不至于不知道如何描述。而通过了第六、七章的学习,到了第八章的学习,邓老师采用小切口+填空的模式,这样给人一种层层递进的感觉。
以欧洲西部为例,邓老师让学生结合P52页图8.14、P53页图8.16来描述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而邓老师在处理这一知识点时,并不是像我简单粗暴直接就写“描述地理位置”,而是将问题的切口切小,最后再来一个填空,这个填空我的理解就是归纳小结。
“半球位置”的描述邓老师的学法指导是:先让学生找出赤道,因为找出赤道就可以判断南、北半球;找出20°W和160°E这两条经线,判断东、西半球。这一点我也会这样教学生,但我的问题在于没有每一次都在图上落实20°W和160°E这两条经线,而恰恰东、西半球的划分是平行班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描述的关键点所在。
“纬度位置”的描述邓老师的学法指导是找出重要的纬线来判断温度带。在这里我还想增加一点,比如30°N、30°S、60°N、60°S,这四条纬线也可以提一下,让学生判断低中高纬度地区。“纬度位置”的描述,一般是描述一个地区的温度带、纬度带,因此我会让学生描述出一个地区或者国家处于五带中的那一带、低中高纬度地区的哪一个地区。
“海陆位置”的描述邓老师没有讲她是如何做,而我是这样处理这知识点,让学生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描述方式来描述一个区域或国家的海陆位置。
时代在快速的发展变化中,希望自己也能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去修正自己,做一位对学生、对地理教学问心无愧的老师!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3-9-29 12:46 , Processed in 0.04946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