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Geo_Z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3357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人教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已有 112 次阅读2018-5-27 10:12 |个人分类:教学设计|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力作用的来源

2、知道内力作用的三种表现形式,并能举例

3、知道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4、理解地壳运动的两种基本方式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石柱痕迹的观察能够推断出海陆变化及其反复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内力作用形成地貌的壮美

2、培养对自然以及对自然探究的兴趣

学情分析

  1. 已在初中学过五种基本的地形,有了地形概念初步的认识

  2. 生活于东北平原上,常见的景观基本为平原或低矮的丘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置情景

讲解:大家知道我们今天要讲那一部分内容。请同学们把书本打开到68页。我们将进入新一章的学习。这是这一章的题目——“地表形态的塑造”。那什么是地表形态呢?地表形态,就是地球表面的形态,我们可以直接看到的。

提问:知道这是哪儿吗?

提问:那我们在净月潭,观察到的地表形态是怎么样的?

讲解:我们能看到一些低矮的丘陵

提问:那我们把视野再放大点,我们长春市的总的地表形态又是怎么样的呢?

讲解:这是今年4月份,我在飞机上俯瞰我们长春的状况。可以发现,我们长春主要还是以平坦的平原为主的。从这张地形图上也可以观察到。

讲解:我们可以再看看我们东北地区的地表形态是怎么样的。这是我们东北地区的三维地形图,可能看不清。那我们如果沿长春所在纬线,切一刀,可以看到这样的剖面图。怎么样,自西向东可以看到不同的地表形态,这里是海拔较高相对平缓的内蒙古高原,这里是大兴安岭山地,这里是海拔较低地势平坦的东北平原,而这里是长白山山区。我们可以发现单就我们东北地区而言,地表形态就存在着由西向东很大的差异,那这种各异的地表形态是原本就这样的吗?一直没变的吗?

讲解:不是的话,那有人有什么证据吗?下结论是要有理有据的,才能让人信服。(学生思考)

讲解:老师这里有一个证据,珠穆朗玛峰都知道吧。

 

 

 

 

 

 

 

主要内容

世界最高峰,海拔有8000多米。可是科考队员,却在珠峰顶部附近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

引导:说明这些高大的山地,是不是曾经是海洋。海洋与陆地这两个大的地表形态是在发生变化的。

提问:那造成这些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讲解:我们看这本书一开始是这样的,但我用力的话它的形态就发生了变化(模拟)。

提问:这是因为什么?(学生回答)

引导:是不是受到了来自于“我”给予“书本”的力啊?我们的地表可以类似于这个书本,只是要大的多得多。来自于不同方面的力作用在地表上,就使地表的形态发生变化。其中,这种“力”我们教材上把它称作“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根据力量来源的不同,我们把它分为了“内力作用”还有“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与核电站的原理是类似的)。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内力作用是怎样“营造我们的地表形态”的。

过渡:课本上讲了地表形态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提问:主要有哪三种?(学生看书回答,板书)

讲解:很好。其中地壳运动,是指内力作用下地壳的运动。我们在之前的课上已经学习了地壳,它相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很厚,平均有17公里,而我们人类目前直接打的探测井只有10多公里,只在海洋上穿透了地壳(可以提问为什么是在海洋上);但它也很薄,它相对于6400多公里的地球半径来说就像一层薄薄的鸡蛋壳(指图说明)。所以它很容易受到来自地球内部的作用而发生运动。

讲解:而,由于地壳运动,这层薄薄的地壳发生破裂。而这下面是——软流层,这里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岩浆就在地球内部巨大的压力下,沿着这些破裂或者较柔软的地方上涌。我们将这一块放大,(换一页PPT),就是这一张图片,这里是软流层,这里是软流层上部的岩石圈(指示图片)。上涌的岩浆有一部分侵入岩石圈内部,而另有一部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这就“岩浆活动”。

过渡:那变质作用是什么呢?

讲解:变质作用是发生在地壳的深处。

提问:这里是怎么样的环境呀?

引导:位于地壳深处,上面是十几公里厚的地壳,重不重?——所以是一个“高压”的环境。而下面是炽热的岩浆,热不热?——又是一个“高温”的环境。在这样的一个“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岩石会发生复杂的变化,而使它的结构发生变化,这就是“变质作用”。

过渡:这些就是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但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得速度是非常不一致的,是有快有慢的。比如课本上的案例一举了两个例子:基拉韦厄火山的爆发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讲解:现在快速浏览第一段,问答我火山爆发的速度怎么样?是块还是慢?

引导:是非常快的吧。它迅速形成了一块非常大的陆地。

讲解:如果它是海底火山的喷发,是不是能很快的形成一座小岛。老师现在可以让大家一起见证一下这个壮观的过程——几天之内,形成一个有好几个田径场大的岛屿(播放视频:“苏尔特赛岛的诞生”)

讲解:(配合视频)“一座火山迅速从海面下喷发,海水使岩浆冷却,一座新的岛屿——苏尔特赛岛就这样诞生了”)。

讲解:怎么样,火山对地表形态的改变非常快吧,可以用“瞬间”来形容。但有时候,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变化是非常慢的,比如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提问:大家迅速看一下第二段材料,谁能告诉我,喜马拉雅山隆升到现在的高度,用了多久?(4000万年)

讲解:4000万年,人的一生有几年(最多100多年),人类历史有几年(1万多年),对于喜马拉雅山来说都只是个零头吧。所以有些内力作用是就“极其缓慢的”,人类不能轻易察觉的。

过渡:内力作用的速度是不同的,它的几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讲解:首先来看“变质作用”,它是发生在地壳深处的,它的变化不会直接影响到地表形态的变化吧。其次,再来看“岩浆活动”,它又一部分喷出地表这可以之间影响到地表形态,而它另一部分也是发生在地壳内部的,也不能直接影响。而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壳变形却是直接明显影响到地表的吧。所以,有一句话要记住:“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过渡:因此,我们也主要来探讨一下,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怎么样的。

讲解:我们如果按运动的方向分类的话,地壳运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地壳是由岩层所组成的,如果把书本比作岩层的话,水平运动就是就是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课本模拟)。在岩层作水平运动的过程中,会相互分离而发生破裂从而形成绵长的断裂带,比如东非大裂谷(图片展示),形成这样一个几乎纵贯非洲大陆东部的大裂谷。除了,相互分离,岩层间也会相互挤压而弯曲变形形成一些巨大的褶皱山脉。比如以喜马拉雅山脉为代表一系列在青藏高原上的巨大山脉(图片展示)。

讲解:另外除了岩层还会垂直于地壳表面发生运动,我们称之为“垂直运动”(模拟)。这样岩层会上升或下降,从而使地势的起伏发生变化。下降到一定高度会是海水侵入,成为海洋一部分;如果又上升到一定高度,又会使海水退去,成为陆地,即引起海陆变迁。比如现在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就是因为上升隆起而形成的。又比如地质上中国大陆与台湾岛也是“真正”是一个整体的——连在一起的。是由于台湾海峡向下凹陷,海水侵入而相互“分离”的。

小结:现在我们对地壳运动的类型做一个小结,大家可以把这个表格课后整理到笔记本上。现在我们看着课本P70最上面一段,一起来回答一下:(学生回答)

讲解:很好,其实这两种运动不是完全分离的,相互孤立的。它们是同时存在。两种运动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只是有主有次,课本上有具体讲解,大家课后可以再去仔细看一下内容。

内容总结:我们现在回顾一下,这就是本堂课的主要内容。主要讲到了内力作用的三种表现形式。其中地壳运动时主要方式。而具体讲解了它的水平以及垂直两个方向上的运动以及其分别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我们可以发现,来自于地球内部的能量非常巨大,其作用下的地表形态往往非常壮观。因此,其也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体来说,使地表高低不平。

 

 

 

活动

(讲解教材中的活动)

过渡:这是地壳运动的两种类型。正如我们前面所讲到的,这些运动进行的过程是非常缓慢的,是远远超出我们人类一生的范围的。那我们又是怎样察觉到这些变化的呢?(学生思考)

讲解:其实地壳运动的过程中,总是会留下或多或少的痕迹的,而这些痕迹就成了科学家探索遥远过去的最好的“钥匙”。比如前面所讲到的珠峰上的“海生生物化石”就是这样的一种“痕迹”,根据这个我们推测怎么样啊?(学生回答)

讲解:课本上P70页上的活动,也是这样的一个例子。用我们能看到的“痕迹”来揭示我们人类所看不到的地球的历史。课本是的例子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大理石柱”。这个例子是源自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他是于他同时代的达尔文齐名的,被誉为“地质学的鼻祖”。这位“地质学鼻祖”正是利用这几根大理石柱的痕迹来证明地壳是在发生运动的。

过渡:那他是怎样来证明的呢?我们也不妨也跟着这位“地质学鼻祖”的足迹,也做一次科学家,去揭示我们的地球所“不为人知”的秘密。

讲解:首先我们来到了意大利的这个海岸,然后看到了这三个石柱(因为莱伊尔是生活在18世纪的,所以我们看到也是18世纪石柱的模样)。在普通人眼里,这就是普通的大理石柱;但在科学家眼里,它们还看到了什么?(指示,“痕迹”)。这是被火山灰覆盖的痕迹,说明什么问题(曾经有过火山喷发,这里被火山灰覆盖);再上面是海生生物钻孔留在的痕迹,又说明什么问题(海面有覆盖到石柱这里)。依据这些,莱伊尔他就假象出了这样的一个过程(PPT动画演示)

讲解:先是石柱刚开始的时候,还没留下什么痕迹;之后在公元79年,火山喷发,火山灰覆盖了石柱下部。

提问:那之后石柱上怎么留在海生生物的痕迹的呢?

引导:是不是得要有海水覆盖到这个部分,那怎么才能覆盖到呢?

讲解:很好,莱伊尔也是这样想的,石柱要下降到海平面的下面,就是说海岸发生了怎样的运动(下降运动)。

讲解:这样,石柱这一部分就下降到海平面以下,被海水覆盖,然后生长海生生物,留在这些痕迹。

讲解:然后到18世纪这个样子,是因为什么?(发生了上升运动)。

小结: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地壳运动是往复变化的,既有上升也有下降。

补充

(依据时间而定)

“塞拉比斯古庙”之谜

那不勒斯湾波簇奥里城里的塞拉比斯古庙废墟中的三根大理石柱子

——地质学鼻祖莱伊尔《地质学原理》

这里只是个小城镇,不是塞拉比斯古庙

——美国Drake大学Chester R.Longwell教授

问题:同学们能不能也质疑质疑这位地质学鼻祖啊?可以根据前面讲的气候变化对此要发表什么意见吗,怎么样呢?

 

 

 

 

 

板书设计

 

 

 

 

 

文本框: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文本框: 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7 11:36 , Processed in 0.07403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