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长江口口 http://www.xingyun.org.cn/?148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菩提本非树,我本非菩提。忙忙不碌碌,无为无不为。

日志

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观

已有 463 次阅读2004-11-29 13:07 |个人分类:例行教学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苗逢春博士的报告整理

从学校教学的层面看,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学的整合应是一个以符合教学和学习需求的方式,高效益地应用信息技术,不断优化教学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原则一:信息技术应用应追求课程目标,力求课程本体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协调统一,首先保障本领、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此基础上追求发展性培养目标,实现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内在统一与协调发展。

不能割裂基础目标与发展性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单独设计所谓的IT整合活动,孤立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也不能在学生未掌握本领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时,就本末倒置地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损害课程基本目标的实现。

原则二:通过信息技术应用与多种活动方式的综合运用,实现多层次的课程目标

IT的应用(如上机操作等)与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建构、理解探究,尤其是实验制作、调查访谈等多种需要动手或亲身参与和体验的活动方式结合起来,实现综合化、多层次的教学目的。

避免IT应用与其他活动方式的对立,不能为用IT而剥夺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和切断学生与社会、自然的联系,例如,试图用计算模拟实验取代学生的动手实验,用上网查询资料取代学生的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等。

原则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习

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不应止于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而应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根据学习需要评价和选用合适的IT工具,有效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信息,并能利用信息解决学习问题,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获得全面发展。

原则四:应用信息技术应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丰富体验,追求综合化、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式。

1.确定信息技术应用方式时,分析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生活学习经验,注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不同认知水平、不同认知风格、不同发展需要的学生创设个别化的学习环境,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工具(认知工具、思维工具)和切合学生需要的交流合作工具。

2.创设“教师-学生-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有机融合的学习环境”,在充分发挥IT作为效能工具、交流工具、研究工具、问题解决工具和决策工具帮助实现知识技能学习目标的同时,引导学生与教师及信息技术之间产生多种多样的良性互动,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和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

3.除了认知活动外,教学还具有社会性,学生也有丰富的情感需求,“课堂教学是在一定制度化的场景中进行的社会互动” ——维果茨基

“整合”不能因为技术的应用使课堂成为情感的荒漠、社会交往的死角

原则五:在开展整合教学时,不能忽视教学活动的社会性和学生的社会化发展需求。

IT支持下的交流互动(如借助E-mail、BBS、视频会议的交往)与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活动相结合,创设人际交往和人机互动良性互补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有充分的社会交往机会,在真正的人际环境中获得良好的社会发展。

避免“用技术活动取代社会活动”或者“用人机互动割裂人际交往”的错误做法。

原则六:重视结合学科领域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环境、整合有关课程资源。

不能无视领域、学科的具体需求,“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或者为了炫耀信息技术的优势而损伤学科学习目标。

不能无视学科特点,生硬套用所谓的信息技术整合模式。

创设情景只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之一,既非唯一手段,更非目标;任务的针对性和挑战性是关键,尽量结合学生生活和学习经验,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形成问题;任务要求要明确,没有明确的要求就没有目标明确的学习过程,学习之后的评价也无从组织。

对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的建议:信息技术模拟情景与真实情景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活动结合。

“去情景化”地感知和机械重复,还是在一个真实程度和复杂程度都比较合适的情景中感知?

练习要尽量仿真,练习要有评价、反馈和矫正,但仅有相同/类似情景中的机械重复难以真正诊断学生的实际掌握水平,也无法真正培养学生面对复杂的真实情景时所需的语言实践能力。

兴趣只是学习的开端,在兴趣引导下开展的思考、研究和实践活动才是教师应关注的核心。

要透过兴趣的表现形式,思考学生兴趣指向的是否是我们期望学生开展的学习主题。

学生要兴奋,但兴奋要适度。

要激发学生兴趣,更要维持学生的兴趣——不断创设学习寻求。

信息技术≠情景创设≠兴趣激发。

信息技术也只是创设情景的手段之一——多样化的情景创设方式:信息技术呈现的图片、音频、视频、动画、录像+教师语言引导;模拟情景+真实情景。

关于情景素材的建议:低结构化素材灵活组合;学生参与素材搜集。

教师应真正组织学生讨论、协商,教师应主要发挥引导作用,而不是急于发表教师观点或组织“预先设定好结论的、诱导式的,甚至欺骗式的讨论”

“探究性”的理解和把握:

任务的设计与提出——没有提出可引导学生获得深度理解和高水平思维的任务,任务要求不明确,学生的学习过程目的性不强,或仅停留在浅表层次的思维活动,评价环节没有落实“探究”,缺乏从具体到一般的总结和抽象。

信息技术设备使用的管理问题:

例如,如大屏幕展示与学生人手一机个别学习的选择与处理:当所有学生都学习相同内容时,或者教师引领全班学生集体学习时,应采用大屏幕展示,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浪费无谓的时间去寻找;在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选择,而且需要学生自己学习或探索时,可采用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自主学习——计算机不应是摆在每个学生面前的黑板。

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

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切忌“形似神不似”,即各种活动方式看起来都有,但每个学习活动都不深入;看起来学习气氛很热烈,但这些热热闹闹的活动到底与学习目标有什么关系欠缺深入研究和思考。

对合作学习的理解和实现:

分组时小组任务不明确,甚至将相互联系的综合因素人为拆解为不同小组的任务,例如,创作一幅美术作品时需要综合考虑各项因素,但有些案例将这些因素人为拆解开,让不同小组分别去对不同的主题进行研究,不利于学生创作时综合理解上述各方面的因素。

课程改革为教师的教学实施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巨大的创新空间,包括:
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实施,学习资源的搜集、组织和呈现,帮助学习选择学习手段、学习技术等。新型教、学方式是信息技术与新课程学科教学的最主要结合点

       原则七:选择或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时,应追求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的内在结合和相互促进。

避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机械电灌”。

辩证地看,信息技术绝非适用于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万能工具。

1.在教学设计中,要结合具体领域、学科的特点和具体教学目标的要求,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着重分析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并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发挥这些优势;

不能将信息技术的优势泛化,不加选择地将信息技术用于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2.在有多种技术方案可供选择时,利用低成本的技术解决方案就能达到相同的、甚至更好的教学效果时,则不要脱离实际地一味追求技术奢华和技术时髦。

3.在评价“整合”效果的优劣时,应主要考察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学生的学习及其全面发展是否有效、应用是否适度,而不要过多关注技术应用的多寡(例如一节课中课件的多少)和技术是否精美(例如课件界面是否精美等)。

4.在学校具有不同层次技术设备时,应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地集成功能,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技术相结合使用。

5.在设计信息技术应用方案时,应尽量整合校内外各种信息技术资源,体现效益原则。

 

警惕:信息时代的“殖民主义”!

网上信息量,英语:法语:其他 = 90% :5% :5%,中文信息仅占 0.5%,中文网站仅占1%!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单一文化的威胁”—— 法国总统希拉克语

l“在互联网上没有地域性和民族性,英语将成为标准”——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

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形成对信息技术辩证、理性的态度和价值判断,负责地、安全地、健康地应用信息技术。防止学生对信息技术沉溺和依赖,防止不健康地、甚至违法的信息技术使用行为。

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6 05:07 , Processed in 0.06411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