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长江口口 http://www.xingyun.org.cn/?148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菩提本非树,我本非菩提。忙忙不碌碌,无为无不为。

日志

思考之三:系统思维、学习工具和微型课程

热度 6已有 597 次阅读2012-3-19 16:47 |个人分类:专题研究|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工具, 微型, 课程

 

2012.3.19

《高质量地理学习的基本思考》PPT讲稿下载——

http://www.xingyun.org.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761&extra=page%3D1

既然已经提供文稿下载,这里就不再过多记录原PPT中的内容,仅在此作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评述。

 

4、高质量学习模型,系统问题需要系统思维

 

如何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学习?

如果我们考察学生的学习活动,其实有许多的变量在起作用。比如:学生的人际关系(师生、亲子、生生)质量;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习惯、方法和能力……所有这些隐藏在背后的因素不去改善,单靠教师课堂教学的改进,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曾经令一线教师十分反感(记得自己也带着“愤然”,在2003年的K12教育论坛上写过有关的长段文章。),原因就是无视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诸多变量,把教师因素当成唯一决定性的因素。

此话据说是教育家陈鹤琴说的,但具体是什么情境下说的,我到现在也找不到,可见是一个很偶然的场所,或者说当时对教育教学的认识也未必很全面。某个时代某个场合的一句不经意的话,却被我们的一些外行教育行政领导,不假思索地当成圣经教条,当成教育口号四处宣扬,以此来指责教师,那就大有问题了。好在现在大家都明白此话的荒诞,已经没有人还会拿这话来说事了。

如果我们思考地理学科的核心育人价值,系统思维的学习和训练也是地理学科重要的价值之一。地球表层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多因素的分析,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使用的都是系统思维。

教学效果的问题,教育问题,教师专业化的问题都属于系统问题,当前一些人对教育问题的论述尤其缺乏系统思维,解决复杂问题却只看到一个或几个简单的因素,靠线性思维去推导问题解决的举措,很难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5、学习工具

 

要促进高质量学习,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过程和方法很重要。

虽然我们在教学设计中都会有三维目标,对“过程和方法”一项也不会遗漏。但如何提供针对某具体知识、难点问题的学习工具?对教师来说,恐怕这才是有挑战性的专业技能。

学习工具要能体现多样性、可视化、易用性、生成性。

平时我们很多老师也使用概念图、思维导图,但大多仅仅是停留在教师自己对知识的梳理,顶多算教的工具,而不是当成学的工具。我们说培养思维能力,如何从学生学的角度去思考,去设计,这里面有许多事情可以做。

我想,我们的学案设计应更多地是为学生提供学习工具,思考问题的思路、记忆方法指导……,而不是眼下常见的做法,成为习题的堆砌和演练,根本看不出“学习方案”的影子。

表格设计、思维导图的空白模板、思考流程图、动手实验、活动方案、观察指南……,我想从这些具体方面去思考、去落实、去操作,各种能力的培养才不至于成为教师单方面的主观意愿,教师的许多泛泛而谈的空洞经验总结,需要我们潜心研究,重新审视,利用新的技术条件,做一些有益的具体化尝试,形成大量物化的、程序化的成果。

针对各类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一些合理的学习工具,这个有许多工作可以做,同时也需要教师有创新精神。

 

6、微型课程

 

微博普及的时代,信息传播更显得碎片化。

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如何把我们的思考成果变成一种便于迅速传播的形式,一个小时的课程,一节课的内容,去除空话,删掉大部分细节,只留下核心概念和框架。就是所谓的“微课程”(Micro lecture)

可能我们引以自豪的仅仅是一个学生活动的设计,可能仅仅是针对学生某个普遍存在的错误“前概念”进行纠正,把自己对一堂课或者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感到最满意的部分制成视频或者是自动播放的PPT文本形式,这样对教师教育和教学智慧的传播交流,是非常高效的。

微课程这个概念,或许也从微格教学(Micro teaching)中得到过一些启发。

如果我们把自己教学设计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或者各种学习交流的成果和过程做成图文资料整合,做成广告短片形式一样的“微课程”,传播效果一定不错!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回复 刘登宇 2012-3-19 17:48
期待光明先生的深入论述!
回复 明月千里 2012-3-19 18:28
当思维被导入一个系统之后,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散,层次与方向才明确。在一个系统之下,理性的思考才了前题与意义,不然,就是“鸡同鸭讲”。
从系统这一点出发,“核心”的价值应该更加明确,所以逆向减化真的有必要。
看了这篇文章思考良多,文章转了多个角度。其中关于“思维”的问题,也是值得深思的。学生“想”,还是老师“思”,本身是一对矛盾,绝对的同步到学生的层面,也是不对的。要追求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重在“搭桥”,在学生“想”与老师“思”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我想,这应该是高效课堂的基本出发点,而这正需要教师的大胆创新!
回复 漂流一族 2012-3-20 10:15
有道理,受益匪浅
回复 长江口口 2012-3-20 13:24
明月千里: 当思维被导入一个系统之后,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散,层次与方向才明确。在一个系统之下,理性的思考才了前题与意义,不然,就是“鸡同鸭讲”。
从系统这一点出发,“ ...
教师的教学智慧、设计策略应该体现在如何为学生搭好思考的脚手架,而不是舍本逐末去搜集众多试题(不排除适当的训练)作为学案的主体构成。
回复 fahai 2012-3-20 22:21
当前一些人对教育问题的论述尤其缺乏系统思维,解决复杂问题却只看到一个或几个简单的因素,靠线性思维去推导问题解决的举措,很难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我好像明白老领导让我不要随便归因的原因了。
回复 赵二虎 2012-3-23 14:22
教≠学,不知道该如何搭桥?

微课程...信息传播比较快(但不一定高效),很能激起兴趣,说不出的喜欢,
回复 春天的YUN 2012-10-21 22:10
太有见地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6 08:21 , Processed in 0.08565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