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长江口口 http://www.xingyun.org.cn/?148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菩提本非树,我本非菩提。忙忙不碌碌,无为无不为。

日志

上海难圆国际金融中心梦

已有 436 次阅读2005-1-29 08:46 |个人分类:网络文萃

高地价的背后,如何透视迷雾般的经济,以下分析或许有助于大家思考,故录于此。



上海的高房价还能持续多久?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还能否实现?上海何时能赶上香港和新加坡?诸如此类问题颇受关注。它表明,上海在世界范围已经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连续12年实现两位数增长的上海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龙头。国内外对上海的赞叹,大多集中在「硬实力」方面,如上海的中央商务区、大桥、隧道、机场设施等。对于上海未来经济发展最大的支柱,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最近,上海市悄然把未来城市定位从国际金融中心改为国际航运中心,并重拾已放弃的制造业,这些改变或许可以预示,上海,在2005年将开始出现新的转折,但政府的着眼点依然离不开产业调整。(chinesenewsnet.com)

办公成本将贵过新加坡(chinesenewsnet.com)

  随着上海地价等商务成本的飙升,上海办公成本在2005年将贵过新加坡。这在体现着上海受欢迎程度的同时,也加重了上海快速前行的步伐。(chinesenewsnet.com)

  戴德梁行报告预测,在亚太地区经济持续成长的情况下,2005年该地区的办公使用成本将继续上升。上海浦西今年「每工作站」成本将达到4150美元,超过3970美元的新加坡。(chinesenewsnet.com)

  戴德梁行表示,成本和排名的上升,意味着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受欢迎程度上升。但是,高昂的商务成本之上如果没有持久丰厚的经商回报,这样的「欢迎度」必将是昙花一现。毕竟,成本的提高就是该地竞争力的削弱。(chinesenewsnet.com)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一些外国企业已经纷纷将工厂从上海迁往更廉价的地区,如联合利华将生产基地搬到了安徽省的合肥,而3M则搬到了邻近的苏州。从2003年开始,距上海一小时车程的苏州比它的老大哥上海吸引了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chinesenewsnet.com)

  另外,飞速上涨的地价已经逼退了三千家浙江企业。目前浙江在上海落户的企业共有5.7万多家,投资总额1700多亿元,约占上海中小企业总数的 25%,每年实现销售收入达7200多亿元。然而2003年至今,已有近3000家浙江中小企业从上海市场退出或转产。据悉,浙商是因为缺乏竞争优势而被迫从上海退出或转产,其中地价上涨是商务成本偏高的主要原因,原每亩地徵用价格为5万元左右的某些地段,现在若要增加用地,每亩则要加10多万元,有家企业已因此受损4000多万元。(chinesenewsnet.com)

  有专家认为这是上海为成为一流商业中心所付出的代价。那么,上海在失去其传统比较优势的同时,有没有找到其新的比较优势呢?(chinesenewsnet.com)

奢华时尚中心根基何在(chinesenewsnet.com)

  传统比较优势的放弃,是因为上海当初着意要全力发展以金融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可惜,至今12年过去,金融业在上海并没有得到迅速发展。这既与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以及北京这个大陆金融政策管制中心的「夹击」有关,也与中国大陆资本市场没有完全开放密不可分。最近几年,第三产业占上海经济的比例不升反降了。(chinesenewsnet.com)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不孕,很直观的一个现象就是:上海市政府原本是要发展为金融业重镇的外滩,如今却违背了初衷,被高级餐馆和名牌服饰等专卖店大量进驻,变身成媲美纽约「第五大道」的时尚中心。(chinesenewsnet.com)

  外滩三号楼是昔日赫赫有名的友利大楼,已被改建成一个顶级消费场所,这幢七层楼被形容为「奢华七重天」。外滩十八号楼曾为英国渣打银行驻中国总部,现在变成了国际名牌珠宝店和服饰专卖店的总汇。原名为汇丰银行大厦的外滩十二号楼,也变成了一家高级会所。(chinesenewsnet.com)

  按照上海1992年规划,外滩的目标是21世纪的亚洲华尔街。但这些年来金融业在上海的发展一直处于不咸不淡的状态,2003年对上海GDP的直接贡献比率为10.1%,甚至低于2002年的10.81%。这与当初设想的状况极其不符。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的描述,「2005年金融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8%,预计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chinesenewsnet.com)

  随着众多世界顶尖品牌的引入,外滩金融街的定位已经渐行渐远。2004年,由于股市、保险的疲软和金融开拓上的捉襟见肘,该年金融业对上海GDP的贡献仍旧不容乐观,被认为关键一年的2004年并没「关键」起来。(chinesenewsnet.com)

纸上谈兵关键一年落空(chinesenewsnet.com)

  按照上海市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总体安排,2004年是关键一年。2004年的关键,主要体现在要完成的5项主要任务上。但目前看来,5项主要任务中的大部分已成「纸上谈兵」。 (chinesenewsnet.com)

  大力促进金融资源的集聚和整合,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2004年任务的第一项。但到2004年底的时候,这个目标不要说质的变化,就是量的集聚也是乏善可陈。在2004年的大部分时间,除了中银国际等少数合资基金公司在上海成立外,集聚影响力大、带动效应强的金融机构的进展几乎陷入了停顿状态。以证券业为例,不但上海全年没有引进一家综合类证券公司来沪开设总部,而且海通证券这家全国最大的上海「土着」券商还在年终时爆发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chinesenewsnet.com)

  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地方金融机构的改革,促进本市金融资源的整合;深化浦发银行与花旗银行战略合作;推动上海银行实施区域性发展战略。加快上海农村信用社改制等等计划,同样陷入了僵局。浦发银行与花旗银行的战略合作,因花旗银行可能参股建设银行而风雨飘摇;上海银行从2001年起就准备在浙江宁波设立分行的进展,依然显得举步维艰;改制之中的上海农村信用社,多次在一不小心之间就与倒掉的问题券商扯在了一起。(chinesenewsnet.com)

  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功能,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2004年任务的第二项。2004年2月17日,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宣布,上海将以建立人民币产品中心作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突破口。这是自中央1992年提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以来,上海第一次明确其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但到 2004年年底,人民币产品中心需要的辅助功能体系,仍然只是一堆文件。 (chinesenewsnet.com)

饮鸩止渴谷房地产救急(chinesenewsnet.com)

  由于放弃了传统优势的制造业,由于替代制造业的金融产业没有得到理想的发展,上海为了保持其经济迅猛发展的趋势,最终「重用」了房地产这一拉动财政的最大法宝。(chinesenewsnet.com)

  据报道,2004年末上海平均房价已经飙升到1.2万/平方米。高房价的背后有该政府的苦衷。「说到底,上海房价这几年突飞猛进的直接诱因,更多的应该归于政府被迫用房地产业来填补金融业对GDP贡献不足的窟窿。」在一些专家看来,通过扶摇直上的房价,可以实现政府高价卖地,从而弥补金融产业下降给上海整体GDP造成的严重拖累。但是,高地价必然会削弱城市的竞争力。(chinesenewsnet.com)

  更应值得忧虑的可能是下面这个数据:地表沉降给上海造成了近3000亿元的损失。「长三角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前不久由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完成。研究报告显示,「地面沉降」已经造成长三角中心地区损失近3500亿元人民币。其中上海约为2900多亿元。(chinesenewsnet.com)

  这样的地质是否还能支持上海大搞高楼大厦?还是否还适合建设地下轨道交通?据悉,对于后者中央已经警告过上海了。可以预测,企图依靠房地产行业来长期填补「窟窿」是饮鸩止渴。(chinesenewsnet.com)

  既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上海也就被迫回到了重新倚重制造业的老路上来。从2004年以来,上海已经基本上抛弃了「三二一」的发展战略。所谓的「三二一」,即最优先发展第三产业,把第三产业在经济份额中的比重像很多国际大都市那样提高到70%以上。现在,上海则向第二产业回归,重新捡起来制造业。(chinesenewsnet.com)

  不可否认,在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当中,制造业是最能提振经济的,这与世界产业转移大有关系,上海也有必要继续发展它,但是应该维持在附加值较高的制造业这一范围内发展才行。(chinesenewsnet.com)

国际航运中心新潮战略(chinesenewsnet.com)

  不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上海自认为还有一个黄金牌子──航运物流。最近,上海已经把自己的城市定位从国际金融中心改为国际航运中心了。(chinesenewsnet.com)

  2005年1月11日举行的「2005年上海港重点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港口管理局局长许培星表示,上海要和兄弟省市合作,苏浙沪三地必须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共同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chinesenewsnet.com)

  许培星认为,2005年是上海发展国际航运中心关键的一年,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港口部分)5个集装箱泊位将于今年开港预示洋山港框架基本形成。他表示,上海港的未来,既要承担国际化航运中心的功能,同时要以长三角为腹地,服务长三角,因此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必须和周边港口进行协调与配合。 (chinesenewsnet.com)

  据上海港口管理局统计,2004年上海港(海港)货物吞吐量完成3.79亿吨,约占全国规模以上沿海港口吞吐量15%,超过鹿特丹港(约3.54亿吨),位居新加坡港(约3.88亿吨)之后成为世界第二大货运港。目前上海港已吸引了国内外60多家船公司加盟国际班轮航班的营运,平均每月始发的国际、国内航班密度已达1716班。(chinesenewsnet.com)

经济单靠物流难撑全局(chinesenewsnet.com)

  这些都是非常优越的产业基础。但是,物流业的特点就是地域上的网络性。要达到物流的快捷畅通,必然要打破行政区域之间的关卡。所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不只是上海的,光靠上海也建不成国际航运中心,必须依靠苏浙沪三地的密切合作。(chinesenewsnet.com)

  尽管上海已经认识到这个合作的必然性,但是当初兴建洋山深水港时就产生了分歧和争执的江浙沪三地,能否真的一扫过去是非而精诚合作呢?这是个大问号。最近有消息称,浙江宁波将投下200亿打造更大更现代化的宁波港,这无疑作出了一个对立的姿势。(chinesenewsnet.com)

  退一步说,就算三地在航运物流上能够精诚合作,上海这个能容纳2000万(目前是1600万)人口的中国第一大都市,也是不可能仅靠航运物流就能支撑的。物流业的发达可以降低上海的商务成本(物流成本),从而提升上海的竞争力,但是这样的力量其实很有限。香港在2004年世界城市竞争力排名上雄踞第2 位(上海第23名),它的经济实力不仅仅是一个国际航运物流中心这么简单,以金融业为核心的发达的第三产业是香港最近10多年来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而支撑其金融业发达的,是香港那不同的资本制度和完备的法律环境。这是上海难以企及的。(chinesenewsnet.com)

  总之,航运物流业只不过是上海经济的一个有力的支撑点而不是充足的支撑点。上海要想追上新加坡和香港,还有很多艰难的路程要走。(chinesenewsnet.com)

(原载香港《观察星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zgmm 2005-1-29 09:03
从古北到紫园檀宫:上海富人区十年流变

外滩画报记者见惊雷/从1995年到2005年,从古北新区到碧云国际社区、世茂滨江花园,再到紫园、檀宫,全上海人十年里一直在重复着建设上海富人区的故事。十年过去了,房子的价格越来越高,豪宅越造越大,但真正的富人区始终没有出现。(chinesenewsnet.com)

Scottrade-The Best Online Brokage House. Sign up for Free Information.
1995年,古北新区一期完工。此后的十年里,古北让很多上海人引以为傲。这是上海第一个规模化的高标准的国际化社区,这里以“三多”最为着名:名人多、名车多、名狗多。(chinesenewsnet.com)

2001年,影视红星林忆莲悄悄来到了古北新区的名都城,买下了一处高级豪宅。和她做邻居的是赵薇、江珊、陈逸飞等名人。同时,有数十位世界顶级着名公司的总裁和负责人居住在不远处的万达园。(chinesenewsnet.com)

1980年代,上海第一个涉外商务区──虹桥经济开发区在市区西部启动。古北新区属于其配套生活设施,由上海古北(集团)有限公司建设,总占地面积136公顷,规划建筑面积约240多万平方米。(chinesenewsnet.com)

1995年基本建成后,古北新区即被评为“九十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观”之一。很快,这里成为了众多境外人士的首选居住地。在政策上,当时上海尚有内销房和外销房之分,古北则以面向外籍人士的外销房为主;经济上,由于受到1997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古北的房价一路滑落到1200美元?平方米,有的甚至跌破 1000美元,在当时相当实惠;交通方面,古北临近虹桥机场,生活、工作非常便捷。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个高档的富人区俨然有了雏形。(chinesenewsnet.com)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北在规划上的劣势开始显现出来。一方面,大多数的高楼底层都开设了店铺,商业的繁荣带来的是人来人往的嘈杂;楼与楼之间的道路也逐渐演变成了城市的主干道,人流、车流无所顾忌地穿行而过。古北变得方便了,却大大影响了私密性。而后者恰恰是构成“富人区”的关键因素之一。(chinesenewsnet.com)

即使是这样,房地产商们仍然希望在这块土地上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2004年下半年,和记黄埔、中华企业、强生集团、虹康房产、古北集团等知名开发商一并进入该区域进行大规模的豪宅开发。建筑密度进一步增大,富人区有变成闹市区的危险。(chinesenewsnet.com)

在这样的背景下,古北的一些欧美人士开始自发性的迁移,方向是浦东。1990年代中后期,通用汽车、可口可乐、西门子等跨国企业在上海的业务迅猛发展,于是,在金桥地区,一个占地面积37平方公里的“GREENCITY”(碧云国际社区)开始形成。今天,《财富》500强中有26家企业的亚太区总裁及高级执行官,携家眷居住在此。(chinesenewsnet.com)

碧云社区的核心为金桥股份开发的碧云别墅。碧云别墅一期33套别墅和二期37套别墅,分别在1999年初、2000年中建成投入市场后,年平均出租率高达95%。同时以每月约10万人民币?套的租金创下了本地别墅租赁市场的天价。(chinesenewsnet.com)

事实上,碧云社区以租赁物业闻名,但恰恰暴露了目前其作为公认“富人区”的不足。业内人士分析,区域内的住宅只有以租赁型演化为置业居住型,才能具备“富人区”的实质。毕竟,住在一个租的房子里,哪怕再豪华也不易从心底里产生家的感觉。(chinesenewsnet.com)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近一年来碧云社区人气集聚,原有的项目如碧云花园、凤凰大厦开始租售并重,同时如世茂、爱建及印尼一些地产商纷纷开建新的居住型项目,住宅样式以豪宅、别墅、公寓并重。碧云是否能够成为上海“富人区”仍待观察,但目前称之为“高尚国际社区”是极为恰当的。(chinesenewsnet.com)

在浦东,同样声名显赫的还有黄浦江畔的陆家嘴滨江豪宅区。这里的仁恒滨江园、菊园、世茂滨江花园均已建成并吸引了大批来自国内和国外的企业主及影视明星入住。张学友即是其中的一位。根据知情人的透露,张学友的豪宅也并没有什么特别,惟一不同的是他每天坐在马桶上就可以一览无余地看到近在咫尺的东方明珠。(chinesenewsnet.com)

紫檀木,木中极品,从很久以前就是彰显富人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无独有偶,国内目前最贵的两个豪宅项目都在上海,且案名的第一个字连起来正好是"紫檀"。一个是位于松江佘山的"紫园",一个是位于西郊虹桥的"檀宫"。上海望源房地产公司董事长季宝红将其总结为上海富人豪宅的"紫檀木"现象。(chinesenewsnet.com)

上海紫园1号别墅以1.3亿元的天价成为中国大陆最昂贵的住宅。檀宫也不示弱,单套价格8000万人民币。紫园,位于上海松江佘山。占地1300多亩,由 13个小岛和一个半岛组成,岛与岛之间由欧式钢桥相连,规划建造别墅150多栋,每户平均占地八亩以上,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chinesenewsnet.com)

"上海要吸引全世界的投资,就必须有像美国长岛这样的豪华居住区,只有向外来投资者提供好的生活品质,上海才更有吸引力。""上海紫园"的开发商、立誓要打造"中国首个世界级富人区"的嘉城兆业房地产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高家仁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chinesenewsnet.com)

作为上海惟一的山林地带,佘山似乎具备成为世界级富人区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一位参观者谈起观感时说:"进去的道路十分小,两辆车会车有点难。从山上教堂往下看整个紫园幅地不大,和想象的有点距离。"(chinesenewsnet.com)

檀宫紧靠西郊国宾馆,也是西郊宾馆的最后一块处女地。按照华丽家族董事总经理、"檀宫"打造者曾志锋的说法: "檀宫会是华丽家族在顶级豪宅领域的开山之作,也可能,同时是收山之作。"根据开发商的说法,他们主要针对的客户就是福布斯的上榜富豪。当然究竟有多少富豪会真的来购买居住和使用,还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chinesenewsnet.com)

在香港,浅水湾、太平山顶富人区内的豪宅每一户都要上亿的总价,买主心态一般都是要将这座豪宅当作传家之宝,一代一代传下去。需要知道的是,在香港,富豪们之所以愿意不惜巨资修建豪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拥有对土地的最终所有权。而中国国内开发商的资质再怎么雄厚,也无法解决这一问题。(chinesenewsnet.com)

在全球,没有一个富人区是规划的结果,也没有一个政府或开发商有本事将富豪们聚拢在一个硬性规定的区域。真正的"富人区"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其背后有很多综合的因素。上海也不应该例外。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8 09:34 , Processed in 0.08502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