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锦江渔夫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169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一道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好题

热度 10已有 1350 次阅读2013-1-2 07:31 |个人分类:学习反思|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地理, 高考试题, 课标, 能力

一道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好题
                          ——谈谈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文综试题第7题

 

  写在前面:长假就是好,让我有时间写本该早就写出来的博客。


  
  很多地理老师一定记得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文综试题第7题。
  
  读图2,完成6~7题。
  
  
  
  
  
  
  

   (第6题略)
  7. 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A. 关中平原、浙闽丘陵               B. 江汉平原、山东丘陵
    C. 汉水谷地、黄淮平原               D. 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对于此题,很多老师持否定态度:很多老师从这道试题里面又看到了利用经纬网进行小区域定位的影子,此题对考生的区域定位能力要求太高了,有违新课改精神。此题刚见诸网络的时候可谓喊打声一遍;渔夫也曾在自己博文——《渔夫谈四川高考地理卷(一)》(http://www.xingyun.org.cn/home.php?mod=space&uid=1690&do=blog&id=13874929)对此题的立意持批评态度;在2012年的有一期《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当中甚至有人将此题列为2012年的“十大最差试题”之一。
  因今年没上高三,加之工作上杂事繁多,所以高考过后,很少再看高考试题了。以前看到此题就在想:全国卷的命题人怎么会命出如此大失水准的试题?但终究没再深入思考下去。再次细细品位此道试题是准备2012年11月份的一次高新区地理实训基地校的培训讲座。曾经的疑问再次萦绕心头:为什么全国卷的命题人会命出如此大失水准的试题呢?越想越觉得疑问越大。突然我发现:我在做判断时只用到了最为直接、但可能不少考生直接用起来却比较困难的信息——经纬度。我相信多数对此题持否定态度的老师做此题的思维过程与我是一样的。
  我们是地理老师,我们对中国各地的经纬度比较熟悉,所以我们只利用图中的经纬度信息就做出了正确判断,于是我们想当然的认为考生在做此题的思维过程也如我们一样——利用经纬度信息来做出判断。如果考生只能利用经纬度来对此题做出正确判断,无疑此题对于考生来说难度是很大的,且是有违新课改理念的。但事实上考生在做此题的思路时可能并不是这样的。他们或许也是首先是试图利用经纬度信息做出准确判断,但他们可能很快就发现了此路不通。于是他们试图找找试题有无其它可用的信息,他们很快就发现两区域图中除了经纬度信息外还有河流、铁路信息。让我们来试着想象一下一位比较优秀的考生在做此题时接下来的思维过程:
  首先这位考生可能留意到了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干支流间的位置关系:在左图中,南、北两侧的支流是往中间的东西向伸展的干流流动的,且多数支流与干流间保持了一个近乎90°的夹角。这表明左图应该是一个河谷地形,且是一个东西向伸展的河谷。而右图中的各河大体是平行流动的。对此,考生可能还难以判断出右图所示区域地形:究竟是平原地形呢还是平行岭谷地形?于是考生的思维进入了下一环节。
  铁路密度:左图中的甲市仅两条铁路相交,而右图中的乙市有多条铁路相交,那么很有可能乙市所在地域(右图)应该是平原地形。但这仅仅是很有可能,于是考生的思维继续进入再下一个环节。
  铁路与河流间的位置关系:左图中的铁路与河流平行而行,且仅邻铁路,这表明左图所示区域地形有明显起伏。右图中有的铁路是横穿河流的,甚至是在河流的源头地区横穿铁路的,这表明右图所示区域地表起伏应该很小,是平原地形。
  至此,考生就可以判断出此题只能在C、D两个答案中选一个了。如果考生思维进行到了这一步,后面的判断就简单了:再结合两图经纬度的明显差异,只要是地理成绩不太差的考生都应该知道此题应该选C了。
  事实上,聪明的考生在判断出左图所示区域是一个东西向延展的河谷这一步时就已经可以选出答案了。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题目所给信息:事实上,只要考生相关知识掌握到位,考生仅仅需经纬度信息或河流信息二者之一就可以做出正确判断的,但试题共给出了三种信息——经纬度、河流、铁路。甚至我们可以说试题给出了四个方面的信息:再加一个“铁路与河流位置关系”信息。试题为什么要给出这么多信息?实际上命题人是在怕考生不能对此题做出准确的区域定位,而不是试图给考生准确定位制造难度。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此题的立意不在于知识,而在于能力。现行课标版《考试大纲·地理》之《考核目标与要求》第一条就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此题是完全符合新课改理念、并且是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理念的一道试题。仅从命题技术的角度来说,此题无疑是一道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好题!
  当然,此题对考生的地理素养、能力要求无疑是很高的。不知道高考阅卷场上统计的结果如何?但我猜想:对于多数考生来说,此题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发表评论 评论 (20 个评论)

回复 王智勇 2013-1-2 10:26
左图直接多铁路的走向与河流大致平行就可以推断是山区地形!
回复 庆龙梦幻之地 2013-1-2 12:42
何谓好题,何谓差题?评价的标准之一应该是课程标准和命题理论吧?不少老师往往依据自己的思维定势来判断,往往闹了笑话。此题,我起初看时,也认为主要靠空间定位来做题,后来在星韵地理武汉会议上有老师专门讲解此题的解题过程,才恍然大悟。
回复 庆龙梦幻之地 2013-1-2 12:50
2012年中地参第8期,云南昆明一中沈洪健老师《一组需要商榷的高考试题》,也谈到了这组题。见仁见智,叶老师有兴趣的话也可看看!
回复 窗含西岭千秋雪 2013-1-2 13:07
个人不看太看好这个题目,虽然它还是有一定的道理。这个题目不经典
回复 Destiny 2013-1-2 18:44
高考考场时间有限情况下,学生会这样思考吗?试着给这届学生课堂练练,了解学生的做题思路
回复 geonet 2013-1-2 20:09
叶老师分析很细致,有时我们太过自以为是,想得太多想得太复杂了,其实学生尤其在考场上不是那样缜密思考的,能力本来就是综合的,而也有些缄默的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本题并不难,更应该重视的恐怕是前一题吧。
回复 长江口口 2013-1-2 20:38
“关中平原、江汉平原、 汉水谷地、黄淮平原、汾河谷地”这些地形名词是否学生都一定知道?这也许是个问题。我们的测验考查,地形和地名应该有一个学生必需知道的范围,而不是漫无边界。比如“坝上”这样的名词,可能很多地理老师也需要借助搜索功能。——别用专家的要求来要求稚气的学生,这个也许才是个根本的问题。
回复 瓜山居士 2013-1-3 10:11
谢谢叶兄慎密的分析,今年我在上高二,也对此题未有足够之重视,看你分析才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总有一些题的解法是俺想不到的,再谢之。
回复 宝器的潜浮岁月 2013-1-5 18:20
思维非常细致。有时候我们在思考问题时,确实会发生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
回复 锦江渔夫 2013-1-12 19:59
庆龙梦幻之地: 何谓好题,何谓差题?评价的标准之一应该是课程标准和命题理论吧?不少老师往往依据自己的思维定势来判断,往往闹了笑话。此题,我起初看时,也认为主要靠空间定 ...
谢谢庆龙的关注!个人认为:经典的好题,那是少之又少的。这么多年的高考,我们能数出多少经典好题?有的试题不经典,也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并不妨碍在特别情况下它成为好题。譬如此题,如果用此题来复习地形对交通的影响,那绝对算得上好题。
回复 锦江渔夫 2013-1-12 20:01
Destiny: 高考考场时间有限情况下,学生会这样思考吗?试着给这届学生课堂练练,了解学生的做题思路
会这样思考的学生,肯定是很少的。这样的试题,考试价值或许不大,但训练价值肯定不小。
回复 锦江渔夫 2013-1-12 20:07
长江口口: “关中平原、江汉平原、 汉水谷地、黄淮平原、汾河谷地”这些地形名词是否学生都一定知道?这也许是个问题。我们的测验考查,地形和地名应该有一个学生必需知道的 ...
哪些地理事物需要学生知晓?这个的确很难界定。如果需要拟定一串需要高中毕业生掌握的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那可能专家的意见也会有很大差异。就此题而言,如果要求学生知道关中平原在哪儿,那要求的确太高了。不过幸好,知道关中平原的地理位置并不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必要条件。
回复 锦江渔夫 2013-1-12 20:09
窗含西岭千秋雪: 个人不看太看好这个题目,虽然它还是有一定的道理。这个题目不经典
此题的确不经典,但用此题复习地形对交通的影响绝对是一道好题。
回复 锦江渔夫 2013-1-12 20:10
瓜山居士: 谢谢叶兄慎密的分析,今年我在上高二,也对此题未有足够之重视,看你分析才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总有一些题的解法是俺想不到的,再谢之。
瓜山兄总是一抓住机会就表扬我。
回复 庆龙梦幻之地 2013-1-12 22:25
锦江渔夫: 谢谢庆龙的关注!个人认为:经典的好题,那是少之又少的。这么多年的高考,我们能数出多少经典好题?有的试题不经典,也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并不妨碍在 ...
好题自然是少有的,经典以稀少为贵!这道题用于地形对交通的影响,很好!赞同!叶老师,抽空常回来星韵地理网站看看,发发博文!
回复 瓜山居士 2013-1-15 22:43
锦江渔夫: 瓜山兄总是一抓住机会就表扬我。
那好,就来几句批评的声音:
如果叶兄的分析如能从地理要素间的整全性理论出发,来论命题者的出题立意,此文还会增色几分。可惜叶君虽然谈了图上要素间的关系,就差这个理论的提升了,画龙没点睛——汗也!
叶兄,这会不会是此题的另一味道呢?
哈哈哈。
回复 锦江渔夫 2013-1-16 22:02
瓜山居士: 那好,就来几句批评的声音:
如果叶兄的分析如能从地理要素间的整全性理论出发,来论命题者的出题立意,此文还会增色几分。可惜叶君虽然谈了图上要素间的关系,就 ...
瓜山就是瓜山,我是想不到那一层去的。
回复 行云有影 2015-3-10 09:27
高考试题是一种导向,获取信息,要全面更要准确。受教
回复 张昕 2015-6-11 23:32
我喜欢一题多解。叶老师对此题的解法很好,与《中地参》上发表的解法为同一思路,不知是否是你发表的?
回复 张昕 2015-6-11 23:37
我对此题的解法是运用南北方和长江的大致纬度,采用排除法。浙闽丘陵<30°(长江口) ,山东丘陵>33°(中国南北分界线),松嫩平原>40°(北京以北)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7 21:23 , Processed in 0.08799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