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3||
张老师的报告以自己所做的研究,发表的文章为例,从其中的十篇文章出发,谈了选题背后的故事和选题理论总结。
张老师首先指出,课题名称相当重要,大概占选题的30%左右。课题和论文不一样,课题的范围和程度比论文大一些。我理解,选题其实是一个方向,常听人说,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张老师举的第一个例子,是《地理教学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意义和途径》。这篇文章张老师给出的体会是,自身兴趣是选题的来源之一。选题时还要结合社会热点,因为国务院于2006年批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题经过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融入地理教育初探”到“地理教学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初探”再到“地理教学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意义和途径”的过程。从题目的变化,我的体会是,教育研究本身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同时题目最好明确文章的价值。“意义和途径”比“初探”能更好地点明主题。
第二个例子是《关注学生资源,增强课程意识》,张老师的体会是,将教学思考整理在博客上,然后整理发表。正好《地理教学》当时有“教海拾贝”栏目,标题是“6+6”式的。也就是说,教学问题可以成为很好的选题。这个例子让我感觉到,教学过程中的感想能随时整理,写成博文也好,发个说说也好,对教育研究都是很好的课题来源。对一线老师来说这一点或许更加重要。
张老师对《地理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SWOT分析及路径选择》谈的体会是,学生成长的现实需求是选题的重要来源。移植是选题的策略之一,可以在科学教育研究中寻找可借鉴的题目。关于借鉴,张老师指出,数学、化学、生物、历史等学科有众多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值得借鉴,特别是数学,传统的大学科,人多势众,经常能出来更多、更新的观念和方法。
《“高观点”地理高考试题的特点及备考建议》一篇文章中,张老师谈到,高考中经常出现新的概念,这类题如何命题,又如何攻克。同时,张老师也反思了这类题目,太多陌生概念,对学生来说是不是有压力?全新概念,对学生可能造成较大的压力。如何命制比较合理,多大的量更合适一点。我感觉,高观点是考查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是不是两个都是新概念就有点过份,值得深入研究。
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研究》中,张老师指出,教育热点是选题的重要来源,要跟踪热点,但不能盲目跟风。向高人求教教育改革的动态,同时要关注教育部文件,大约2月会发布工作要点,追踪大教育路线,这是把握研究选题的重要途径。学习他人优秀文献,听名家讲座,吸收营养成分,提出自己主张,是追求内容创新的有效途径。如何体现时代性?张老师以核心素养为例,如果说,2014年、2015年核心素养并没有完全成形时,谈核心素养应该可以,以后就要递进,如2016年谈如何培养,2017年就要落地,2019年大概就是如何评价了。
在《基于地理素养培育的地理学史教育:价值与策略》中,张老师谈了移植是选题的有效策略。可以从哪儿移植?据自身情况,地理学科综合性,可以数学教育中移动,数学、化学。教育进展快。他再次提到,数学人多,出思想出成果多。翻其他学科的期刊,看看别人做什么研究,找到感兴趣的点。张老师还提了本篇文章的定题过程,开始是“地理学史教育与地理素养的培养”,这是“A与B式”,袁孝亭教授说,题目太大了,很多东西都能放进来。后来改成了“发掘地理学史教育价值,培养学生必备地理素养”,再到“运用地理学史培养学生地理素养:价值与策略”,意思被拒,后来张老师反思了这篇文章,标题改成了“基于地理素养培养的地理学史教育:价值与策略”。
在《国际地理课程标准对尺度思想的关注及启示》中,张老师提出了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是选题的要求。他人的学术经验也是选题的重要来源,学科基本理论是选题的土壤。而在《地理教育中的尺度思想:基本内容与教学价值》中,张老师提出,听报告是选题的驱动力。同时指出,研究要遵循学科性,别的学科移植过来,也有明显体现地理学科性。张老师还解析题目中的冒号作用,这里含有“的”的意思,但前面有“的”,不能重复,这是拟定题目的技巧。
《最新高中地理课标对地理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中,张老师提出,可以先拟题几个题目进行排序,看哪个更吸引人。关于这个选题,张老师提出追踪热点,思考现实需要。如教师会谈到,“地理核心素养我还不懂呢,怎么培养学生?”同时,要善于从教育文献中寻找选题的灵感。如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背景下,对地理教师的师德、专业素养、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里可以借鉴,但不能按普通框架来,张老师借鉴数学教育中的专业信念,指出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信念。
举完例子后,张老师总结了地理教育论文选题的五大原则:学科性、价值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并逐一解析了这五大原则。如创新性,对已有的观点,可以从研究方法上创新。再如可行性,张老师指出了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时机问题。什么是时机问题?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课本也抗战》这个选题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一时机。
然后,张老师总结了论文七大来源和六大策略。这六大策略是:拓展策略、深挖策略、移植策略、反向策略、质疑策略和响应策略。
张老师作为大学老师,能两次自费参与星韵这样的纯民间的中学地理教学研讨,今天报告加回答问题两个小时的时间,仅就这种接地气的精神,就值得我们学习,更何况还有这么多实用的研究方法。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5-9 16:19 , Processed in 0.06920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