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fahai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40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个人阅读史

热度 7已有 208 次阅读2012-2-7 03:51 |个人分类:读书|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阅读

带任务的书写,可能有一部分已经发布过,将就看吧。

 

 

我的阅读史

 

题记一:

不记得在哪看到的故事:一位女孩走进庞大的大学图书馆,看着一排排放满书籍的高大书架,哭着跑了出来。短暂的一生,如何能够将这么多人类的瑰宝尽收?

题记二:

也不记得是谁说过的,我们所有的阅读,不一定清晰地印在头脑中随时可以查阅,但阅读的过程就是蜕变的过程。也许我说不清是哪一本书使我发生了本质的改变,但正是这些看过的书塑造了现在的自己。

题记三:

现在自己位置是N年前自己的选择决定的,如今自己的选择会决定N年后自己的位置。

 

突然要追溯一下自己的阅读史,的确有点措手不及。又不是名人写传记,谁会记得那么多呢?可人生还没过去多少春秋寒暑,怎么竟然也想不起来自己是怎样长大的了呢?一些零星的片段,破碎不完整,也恰是这样的记忆,才像大浪淘沙一样千淘万漉过后留下的必然是灿灿的金子。

 

小学阶段

我很庆幸,我的小学能够在田野里奔跑追逐,闻着太阳的味道长大,嗅过泥土的芬芳,尝过野草的酸涩,和风做过游戏,戏弄过矮墙边自己和伙伴们的影子,结伴恶作剧却总是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道德观站在一旁劝阻……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我的童年时光。

作业什么的根本是种爱好了,老师刚刚布置完就已经做完了,就像中学老师布置英语翻译题,她一边念题目我直接就翻译好了一样。所以空闲的没有伙伴邀约的时间,就会十分的百无聊赖。

我记得那时候很多邻居聚在一起看电视,电视剧和电影播放完了的时候我就盯着屏幕把所有眼睛能跟上的字都念出来,大人们很是讶异,小小年纪居然已能认那么多字。那时候我七八岁的样子,很有成就感。

看第一本课外书的时候,也许是八岁,但是不记得哪本先哪本后了。同学的《歇后语大全》和邻居家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歇后语现在基本已经记不起来了,神话传说也记不太牢了,只是当时想象的那些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夸父逐日、孟姜女哭长城等等这些细节,仍然比后来看的希腊神话故事更加深刻地影响着我对神话传说的态度。

其他的比如什么《作文指导》、什么手册的应该也不算是课外书吧,现在觉得那些就跟工具书差不多,而且的确是水过无痕的。

后来,实在是没有别的更多的书可以看,我居然去翻爸爸的旧箱子,找到很多那时候就已经很旧的书,书页发黄也不介意地看下去。虽然那时候爸爸说我还小看不懂,虽然爸爸也没什么特别有价值的珍藏。那些小说我也不记得叫什么名字讲了些什么故事了,只是记得好像有“农业学大寨”、“生产队”、“书记”之类的,也不知道能不能算是乡土文学,总之是很有那个时代的感觉的。再后来,居然把老爸上学时用的初中数学书也拿来当课外书看了,看不懂的就问老爸,老爸说,再去看书。说起来,老爸以前从不指导我的学习的样子,老师让听写他就叫我默写,让他讲数学题他就说等他看看,陪他看的过程中我自己就看出解法来了……他说,不要让老师牵着鼻子走,要学会自己学习。老爸不愧是个优秀的人民教师,我到现在才懂得这句话的真谛,虽然后来老爸埋怨都快退休了还要去考简笔画……

一不小心说多扯远了,至于其他的,读与没读记不真实了,总之我的小学,只留下了一本《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连环画、小人书和《故事会》,以及,零散的只保存在记忆中的植物标本。

 

初中阶段

这个阶段是盲目跟风的时期。初中时和城里的孩子一起上学,他们能从各种渠道弄到些稀奇古怪的书籍。基本都是些言情小说和漫画什么的,还有些星座书啦、明星周刊啦之类的。记得有个写言情小说很出名的好像叫席绢,有几部经典漫画如《火王》、《尼罗河的女儿》、《水手月亮》、《灌篮高手》、《老夫子》、《乱马》什么的。后来好像有了其他的传阅书籍,比如《花季雨季》、《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之类的,也不知道应该归在哪一类书籍里。总之是那个年代里班级传阅最多的书啦,唯一算正经书的大概也只有《大百科全书》了。

那个时候也看学校图书馆的书,那些世界名著的缩写本都是那个时候看的,虽然缩写本不及原著详细,不过对于那时候我的认知水平基本也可以了,只要知道那些名著都讲了些什么故事就行,能卖弄几句经典句子唬人也就够了。

这个阶段就叫它跟风时代吧。被动地等待书籍传到自己手里。

 

高中阶段

高中开始有点深刻起来。读的书也越来越难懂。比如《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哈姆雷特》、《曾国藩》……我讨厌外国的书籍大概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图书馆的藏书都很古老,几分钱的售价,外国文化本身就很难理解了,翻译又像文言文般晦涩,实在是佩服自己那时候看不大懂还坚持把字全看完。

也正是这样让我识时务地把阅读目光转向那些轻松易读的文字,比如三毛的全集、席慕容的诗和散文、何其芳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郁达夫的散文、鲁迅的部分杂文、萧红的散文、普希金童话诗、济慈、雪莱的诗集……这些都是比较正统的图书馆的书籍,看得也比较慢,不过外国人的还是很晦涩,以致上了大学还是有畏难情绪。

接下来就是环境的力量了。住校的孩子里面有一些喜欢看书喜欢装深沉的人,而我偏偏又是近水楼台,所以常常能够在他们看完书之后第一时间转手到我这。跟着他们读了很多梁凤仪、亦舒、琼瑶、罗兰、舒婷、古龙……除了琼瑶和舒婷,其他几位好像是把图书馆能找到的都读完了,而且武侠小说很有节制的只看古龙,其他人的就像都入不了眼似的。

那时候也有些畅销书,比如韩寒的《三重门》、余秋雨《千年一叹》、《文化苦旅》之类的,也有些经典畅销书,比如张爱玲的那些小说,还有如刘青玄的散文什么的。那时候好像开始流行《读者》、《青年文摘》和《花溪》、《少男少女》了。也有事没事喜欢抄抄背背那些风雅的唐诗宋词了,有时候是看《唐诗》、《宋词》一类,有时候是专门从图书馆找来某一喜欢的词人的整本词集,比如辛弃疾、李清照、晏殊、陆游什么的。

这个阶段,按年龄来计算,也应该是怀春的时期,大爱婉约派。

 

本科阶段

这个时期因为有了更大的图书馆,看的书就非常多非常杂了。

由于是深夜2点多了,再加上实在记不清都看了些什么书,就只有搜索读书时期的图书馆借书记录看有没有记录好了,其他没在图书馆借的书就当没读过好了。

呃,很遗憾,以前发过个帖子贴过,现在由于论坛改版没有了。学校的数字图书馆也换了服务商好像,全都是新的了。

那我就只好简单地总结一下,大学看的书都是些文学类的书籍,大概那时候是想装个文艺青年吧,还跟着一些人在文学论坛里鬼混,相当滴不务正业。

比高中时候看的更多更杂更深刻,不过也大约逃不出文艺调。

不过印象最深的居然是《小王子》。什么乔治桑、米兰昆德拉、杜拉斯、叔本华、沈从文、徐志摩林徽因、傅雷、李叔同、莫言、池莉、李敖、肖复兴、石康、王朔、张小娴、安妮宝贝、郭敬明、海涅、叶芝、艾米莉狄金森什么的都忘记了,要问我看了他们哪本著作我大概也是说不出来了,像《怎么办》、《消失的地平线》、《我是猫》、《桃花扇》、《西厢记》、《镜花缘》和一些名人传等图书馆的书,故事情节也是记不真切了。

对于文学,到这里大概就该告一段落了,我不能吊书袋,因为我记性不好。我只能说,高中的阅读给我的文学偏爱打了个深刻的基调,受三毛、席慕容和张爱玲的影响较大,也喜欢余秋雨式的风格,不大喜欢郭敬明而喜欢韩寒。大学里看书基本就是只看新书架上的,名字好听的,因为不喜欢旧书,还喜欢书名值得期待的。

这一时期算是个大杂烩式的文艺2吧。

 

支教(也可说是工作)阶段

这一阶段只持续了三年一个周期,基本都在熟悉教学内容方面了,学习的来源也基本就是网络了。

订阅三大学科期刊,偶尔读点闲书,也多是浅显的史书。

 

硕士阶段

因为是带着来自实践的问题求学的,目标比较清晰了。所以这一时期读的书多是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这都凌晨三点了,我再看看学校数字图书馆新系统里还有没有记录。

罗列一下,不按时间顺序了,看看通读了的都抄录如下:

《捕捉教师智慧:教师成长档案袋》

《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

《教育统计分析方法》

《心理与教育研究数据处理技术》

《教育统计学》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

《心理与教育统计测量》

《学习评价研究: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实践》

《教师期望效应研究》

《心理与教育研究法》

《真实性评价:教师指导手册》

《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

《多元智能与多元评价:运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多元智能评量:两项开创性的校本实验研究》

《新课程与学生学习评价》

《如何进行教育评价》

《天道与人文》

《教育测量与评价》

《我国现代中学地理课程价值与实现》

《地理学基础》

《中学地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设计原理》加涅

《简明天文学教程》

《地球机器:关于地球的所有科学问题》

《宋词地图》

《地理学思想史》

《小团圆》

《知识分类与知识资源认识论》

《多元智能与问题式学习》

《别把时间给了浪费:时间管理》

《美国文化概论》

《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的历史解读》

《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

《社会文化人类学初探》

《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

《情感德育论》

《房龙讲述地理的故事》

《青少年性心理与性心理教育》

《认知心理学》

《性欲三论“文明的”性道德与现代神经症一个歇斯底里病例的分析片断》

《少女杜拉的故事:一个臆症案例分析的片断》

《教师专业成长:刘良华教育讲演录》

《普通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

《课程史论》

《教育者的反思实践:通过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学习》

《质的研究设计:一种互动的取向》

《国际师范教育改革比较研究》

《你的船 你的海:职业生涯规划》

《社会研究方法》

《卡耐基处世的艺术》

《处世智慧》

《帕夫雷什中学》

《教育心理学》

《学习论》

《人格心理学》

《心理测量》

《脑的功能:将研究结果应用于课堂实践》

《课堂观察、参与和反思》

《教师课堂研究指南》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怎样观课议课》

 

有部分借阅但没看完的和在阅览室看的没抄录在内,有些只是为了写毕业论文查阅的也不计在内。还有一些用同学的借阅证借的也不记得名字了。教育名著没看多少,因为静不下心来看。

 

差不多够字数了吧?

这都快凌晨四点了。原谅我虎头蛇尾。

题记挪来做结尾也是可以的。我们所有的阅读,不一定清晰地印在头脑中随时可以查阅,但阅读的过程就是蜕变的过程。也许我说不清是哪一本书使我发生了本质的改变,但正是这些看过的书塑造了现在的自己。

 

还有一段工作以后的读书情况,但因为工作时间短,也没读多少书,可以忽略不计。

 

 

发表评论 评论 (16 个评论)

回复 wangfei 2012-2-7 07:17
什么样的人读什么样的书,或者倒过来说,读什么样的书成什么样的人。老师文字码的漂亮可能和你喜欢读文学方面的有关,我就不行了。我大学里(大专)才读你高中的东西,清楚地记得那时候每周四全天我会躲在图书室里看小说,长的短的都看,尤其是杂志《收获》《当代》《译林》《世界文学》《芙蓉》等,作家中最喜欢阎连科。不过那时看的最多的还是科普书,就认为以后当地理老师,知识一定要丰富才行。当然那也是装逼的岁月,看完《苏菲的世界》就当自己是哲学家了,言必称康德、尼采,可真借来《纯粹理性批判》《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只几天就赶紧还了。读硕时,可以夸口说我熟悉的同学中我借的书最多,可大都是专业书了。
回复 长江口口 2012-2-7 12:23
个人感受是,大学阶段是阅读习惯养成和阅读面拓展的自由阶段。有了网络,阅读习惯似乎改变了,变为主动搜索的阅读,拓展的阅读,但比较支离破碎。
其实,工作一段时间后,更应该考虑如何让书写促进阅读。
回复 fahai 2012-2-7 14:23
wangfei: 什么样的人读什么样的书,或者倒过来说,读什么样的书成什么样的人。老师文字码的漂亮可能和你喜欢读文学方面的有关,我就不行了。我大学里(大专)才读你高中的 ...
所以您是理性的,我真正开始懂事大概也是从读研开始,够慢热的。
因为之前一直对未来没有感性认识,不知道当老师需要些什么知识储备,只是凭自己的喜好把阅读当休闲享受了。
您的阅读史写出来肯定相当震撼,期待您的分享。
回复 fahai 2012-2-7 14:26
长江口口: 个人感受是,大学阶段是阅读习惯养成和阅读面拓展的自由阶段。有了网络,阅读习惯似乎改变了,变为主动搜索的阅读,拓展的阅读,但比较支离破碎。
其实,工作一段 ...
   那我的大学真悲催。。。不务正业的后果就是现在要去拼命补科普知识。。
比较认同新教育倡导的专业阅读,可以尽快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不过也有不安,能比看轻松的书籍更快乐更幸福吗?
回复 chinasun 2012-2-7 15:01
数目如此之多,让我炫目!选择学习。
回复 qlzhu2003 2012-2-8 20:27
记得新教育专业阅读和写作团队要求每一位成员都要写个人的阅读史,全国名师李镇西校长也写了个人的阅读史。2009年7月,我一心想加盟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也特地写了一份阅读史,好像一直没有发布。回顾阅读历程,在读大学和工作以后读的书最多,读大学期间,除了专业书籍外,阅读主要集中在戏剧、小说以及少量的哲学书,工作以后阅读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技能类、教育名著、班主任工作等方面。总体来说,读书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缺乏精深、专注。
回复 fahai 2012-2-8 21:43
chinasun: 数目如此之多,让我炫目!选择学习。
孙老师是深藏不露,您读过的书写出来肯定要羞煞我辈的。期待孙老师分享。
回复 fahai 2012-2-8 21:44
qlzhu2003: 记得新教育专业阅读和写作团队要求每一位成员都要写个人的阅读史,全国名师李镇西校长也写了个人的阅读史。2009年7月,我一心想加盟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也特地写 ...
朱老师加入了吗?效果如何?
回复 qlzhu2003 2012-2-8 21:57
fahai: 朱老师加入了吗?效果如何?
没有加盟,有空的话请看我刚刚发布的阅读史,呵呵!
回复 贾晓鹏 2012-2-9 15:40
读楼主写的文章惭愧啊,照说咱也读了不少书,但是到头来却没记得读过什么书。脑袋里面乱成一团,特别喜欢一楼回复什么样的人读什么样的书,或者倒过来说,读什么样的书成什么样的人。
回复 fahai 2012-2-9 20:02
贾晓鹏: 读楼主写的文章惭愧啊,照说咱也读了不少书,但是到头来却没记得读过什么书。脑袋里面乱成一团,特别喜欢一楼回复什么样的人读什么样的书,或者倒过来说,读什么 ...
   那是因为你读的书都嵌刻在你的生命里了,不需要再晾出来。但是肯定有一些书一些作者是吹尽黄沙始见金的,不信你想想。
回复 opensea 2012-2-12 14:15
《少女杜拉的故事:一个臆症案例分析的片断》是很有意思的。
回复 fahai 2012-2-12 20:44
opensea: 《少女杜拉的故事:一个臆症案例分析的片断》是很有意思的。
   其实我也就看看,了解下弗洛伊德是怎样用经典精神分析法治疗的,不过看后觉得有些分析也许太过主观了。
回复 桐殷 2012-2-14 19:53
看完后发现自己读的书与你研究生前读的有5分相同!呵呵……
回复 fahai 2012-2-14 20:09
桐殷: 看完后发现自己读的书与你研究生前读的有5分相同!呵呵……
   那说明大概也是同龄人嘛。
回复 桐殷 2012-2-14 20:16
呵呵……尽管不是同龄,也相差不大啊!!!韩寒的书,我是初中读的!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8 19:32 , Processed in 0.08459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