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易石2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1331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零存整取:网络时代的学习策略

热度 2已有 369 次阅读2016-4-19 09:57 |系统分类:地理新闻| 网络

整理桌面,把近期看到的好文章贴到博客中来分享

 

零存整取:网络时代的学习策略

 王竹立(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广州 510275)

 摘要:为了应对网络时代知识碎片化挑战,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其实质就是通过不断地改写、使碎片化的知识逐渐整合起来,并与个人原有的知识体系实现对接,从而达到化零为整的目的,最终实现知识创新。“零存”的关键是学会选择,“整取”的关键是不断写作,因为写作可以促进思考。零存整取式学习既可以基于博客,也可以基于其他多种平台与工具。其常见的问题是对该策略的精髓理解不透、信心不足,思维与写作能力欠缺,选择及创新意识不强以及缺少内读的意识与能力等。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除了可以指导个体学习之外,还可以指导协作学习。

   关键词: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新建构主义,网络学习、知识碎片化,协作学习

 

      

  网络时代学习面临两大挑战: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前者的解决之道有关联主义主张的“多连通少建构”和新建构主义主张的“学会选择”,后者的解决之道主要是新建构主义提出的“零存整取”。[1,2]自从笔者在《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一文中提出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以来,引起了广泛关注。很多人都尝试应用这一策略进行网络时代的学习与创新实践,笔者也曾将这一原则应用于研究生教学中。在网友的反馈与教学观察中,笔者发现对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存在一些误解,以及信心不足和实施不到位等问题,从而影响了该策略效果的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对该策略作进一步的阐释,同时结合笔者自身实践,丰富该策略的内涵与应用。笔者也期待和广大读者一道,共同发展和完善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

 

     一、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提出的背景

  笔者在《新建构主义理论体系与创新实践》一文[3]中,详细描述了新建构主义理论产生的背景与过程,这也是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提出的背景与过程,此处不再重复。需要补充的是,这一学习策略的提出,除了受银行零存整取储蓄方式的启发之外,更重要的是来自笔者早年诗歌创作经验的启发。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刚刚从医学院研究生毕业,醉心于创作惠特曼式的长诗,发誓要为改革开放的时代留下诗歌“影像”。当时我连续创作了好几首长达数百行的长诗,受到一些著名诗人与诗评家的高度评价。其中有两首长诗,《献给南方的歌》(后更名为《南方之歌》)和《时代之歌》还被当时全国性文学刊物《诗刊》以重要版面隆重推出。这些动辄数百行的长诗,并不是一气呵成创作出来的,而是每天随时在笔记本上记下一些诗句片段。只要一有灵感,想到了就记,绝不拖延。当这样的诗句片段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我会找一两天时间,把自己关在黑屋子里,闷头整理。一方面调整诗句的排列组合,一方面添加一些承前启后的片段,很快就完成一首洋洋洒洒、文气贯通的长诗。这一段经历对笔者后来的学习产生了重要影响。

 

  

进入网络时代,知识的碎片化、时间的碎片化与学习的碎片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我感到自己很难抽出大段的时间来进行系统的学习、思考与写作,于是又习惯性地采取了早年诗歌创作的经验,结合论坛、博客写作进行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思考与创新。笔者早年在思考网络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时,曾写过一篇论坛帖子《网络与“积件式写作”》,后来就遗忘了。十多年后,当我思考如何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着手构建新建构主义理论的时候,这篇短文偶然被我从网络检索中查到,这为我提出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起到了最后一次推动作用,“积件式写作”还成为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第一个环节的命名。

 

二、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的实质与关键  

    1.为什么是博客?

  常常有网友和学生质疑,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似乎只是基于博客的一种写作方式而已,与知识创新有何联系?他们认为,博客学习很窄,只是网络时代学习的很小一部分,很多人不写博客,难道就不能进行知识创新了?这一意见颇有代表性,其实是对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的一种狭隘的理解。

 

   笔者提出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时,的确是围绕博客进行的。笔者把博客视为个人在网络这个知识银行里开设的账户,通过博客与网络的互动实现对知识的集成与创新[4]。为什么是博客,而不是知识社区、微博或其它?笔者曾经进行过一番比较,在一篇博文里曾经有这样形象的比喻:

 

   博客就像你在网络世界里的一个家

 这个家有邮政地址,有门牌号码,还有左邻右舍,别人可以登门拜访,你也可以到别人那里转转,远方的人可以查到你的家庭住址,还可以用种种方式跟你联系。

 微博呢?微博好像一个临时公寓,来来往往人很多,但这个公寓是别人帮你代管的,你自己能够管理的事情不多。你就好像只是那里的住客,别人在帮你打扫房间。你可以在那里社交、生活,但很难按照自己的心意对家庭进行精心安排和布置,形成个性化的品牌与风格,因为那里的房间太小,没有布置的价值与空间。

 QQ空间呢?更像一个私密的住所,只有亲朋好友才可以知道和造访,外人是不容易知道你的住址,也进不了你的家门的。

 社区论坛呢?那是虚拟世界的宾馆,你可以经常去那里住住,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那是别人的地盘,你只是客人。

所以,开一个博客吧,就像你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建了一座房子,有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家园。比如竹立的博客其实就是竹立之家呀!欢迎大家常来坐坐,想找我的人也可来家里找。

 

     当然,也有些人不需要家,他们更喜欢公寓或宾馆,他们是这个世界的活动家、背包客,他们不需要固定的身份与住所。他们也无心打造一个自己的小窝。这个,我学不来。哈哈。

 

    上述的形象性比喻也许并不十分严谨,但可以说明我选择博客作为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的主要工具的几点理由:①博客有固定的网址,容易被一般的搜索引擎检索到;②博客能够满足人的自我意识需要。博主是自己博客的主人,可以方便地进行管理、经营,形成个性化风格与品牌。③博客可以承载文字、图片与视频,基本可以满足学习与表达的需要;而且文字不像微博那么少,比较容易进行系统的知识整理与思考;④博客在互联网中,可以向全世界开放,便于交流与传播。而目前其他工具,不是有这样的缺点,就是有那样的缺点。例如很多人看好的微博,我觉得更适合化整为零,而不是化零为整。因为有字数太少的限制,而且其界面很凌乱,个人很容易在其中迷失,不像博客那样容易管理。微博的优点是更易于与人交流,产生思想碰撞,可作为激发创意的工具。虽然有长微博等改进措施,但相比之下,博客仍然是目前比较好的零存整取和系统整理工具。

 

         然而,这并不是说,博客是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的唯一工具,离开了博客写作就不能进行零存整取了。事实上,笔者用于零存整取的学习工具远不止博客一种,这一点后文还将详细介绍。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的关键在于其零存整取的学习理念,以及它的三个具体步骤或过程,而不在于工具本身。笔者在实践中也发现,博客也是有缺点的,比如不方便上传与编辑PPT,不方便进行图形图像的制作与编辑,单篇博文容量仍有限制等等。今后一定会有更好的工具可作为零存整取的平台。

 

    从博客作为工具这个意义上来说,博客学习无所谓适应面宽与窄的问题,只要你思想有多宽,博客学习的领域就有多宽;只要你学习的内容有多广,博客承载的内容也有多广。就像没有网络之前,我们用纸笔及平面媒体进行学习与交流,难道那时的学习就很窄吗?

       2.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的实质是什么?

   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是针对网络时代学习面临的两大挑战之一--知识碎片化而提出来的,是网络时代应对知识碎片化的主要对策。其实质就是持续不断地积累知识碎片,通过不断的改写、融合,使碎片化的知识逐渐整合起来,并与个人原有的知识体系实现对接,从而达到化零为整的目的,最终通过将碎片化知识进行创造性重构而实现知识创新。其中,“零存”是“整取”的前提,“整取”是“零存”的目标;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的关键就在于到底“零存”什么,以及如何才能“整取”?至于采用什么工具,并非最重要的问题。

   

   3.“零存”的关键是学会选择

     到底“零存”什么?这里有一个选择的问题。网络时代,知识爆炸。信息超载成为学习面临的另一大挑战。笔者在新建构主义理论中提出了以个人的需要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两大选择原则。[5]

      这两大原则就是学习者“零存”何种信息与知识碎片的选择标准。具体来说,就是要围绕个人最近思考的中心问题来进行选择,因为只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用来解决当前面临问题的内容才能成为我们思考的中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学与思的关系非常密切、不可偏废;但孔子没有说明学与思孰先孰后、谁更重要?在笔者看来,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该先学后思、以学为主,因为没有一定的系统知识做基础,人很难进行深入思考;当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之后,就应该先思后学、以思为主了。因为只有这样,学才能更有针对性、也更有效率,才能做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网络时代,尤其应该以思为主、先思后学。因为网络时代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需要学习的东西大大超过人类学习能力的极限;而自主思考反而成为一种难得的品质。只有独立思考,才能形成选择的核心,让学习围绕着思考进行;也只有会思考,才能将信息与知识碎片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根据笔者的观察,今天的很多学习者之所以面对浩瀚无垠的知识海洋无所适从,就是因为没有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就是因为不懂得与不善于思考!

 

       现在教育界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什么是自主学习?笔者认为其核心是自主思考。没有自主思考,即使形式上看似学生在自主学习也无济于事。例如,目前在中小学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出现了所谓“满堂动”、“满堂问”、“满堂放(课件)”、“满堂夸”现象,看似学生在自主学习了,其实学生的思想是被老师牵着走的,学生只是在寻找老师想要的答案而已,学生本身并没有多少选择的权力,这还算不上真正的自主学习。

 

    4.“整取”的关键是不断写作

    新建构主义将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分为三个阶段:积件式写作、个性化改写和创造性重构,这三个阶段都离不开写作。有学生不解地问:王老师为什么那么强调写作?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好像就是教大家如何写文章似的,难道知识创新就是通过写作而实现的?

    这里的关键是如何看待写作的问题。很多人以为,写作就是写文章,就像小学生作文一样简单;而在教育现象学看来,写作即思考。笔者曾向一位著述丰富的哲学教授请教:是不是写作对他的思考很重要?那位教授非常认真的回答说:不写作他就不知道怎么思考!这句话道出了写作的真谛。在笔者看来,写作是思想的拐杖;离开了写作,思想走不了多远。

人类的理性思维都是基于语言、文字和符号的,没有语言、文字和符号,任何逻辑推理与判断都无法进行。离开了语言、文字和符号,任何信息与知识都无法表达与传递。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语言、文字和符号,哪里能有人类的知识大厦?更遑论知识的创新?的确,很多时候我们思考问题是在头脑中进行的,并不一定伴有写作的行为。但有经验的人会发现,如果只是在头脑里思考,而不把思考的结果和轨迹及时记录下来,思考很容易变成一团乱麻。因为要记住前面思考过的内容和轨迹需要占用大量的记忆空间,如果不用某种形式把以前的思考固定下来,思考很容易因为遗忘而在原地踏步或打圈圈。这就好比一个人在沙滩上沿着海边行走,刚刚走过留下的脚印很快就被拥上来的海水抹去了,你还能找回原来行走的印记吗?因此,单纯的脑内思考而不伴有写作,思考将是低效的。

     利用写作促进思考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在头脑里想清楚,有了阶段性思维成果后,再用文字、符号记下来,这当然有助于保留思维的成果,提高思考的效率,使人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往前思考;但有时候,更好的办法是边写作边思考,写作与思考同步进行、相互促进。这里的写作是广义的,不仅仅指用文字的狭义的写作,也指利用其它符号,比如公式、图形、代码、音符等记录形式的广义的写作。思维导图之所以能提高思维效率就是这个道理。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基于语言文字的思考是人类最基本最常见的思维形式。你的思维越清晰,你的写作才能越流畅;你的思维越混乱,你的写作就越不可能有条理。反过来,写作可以帮助思维变得清晰与流畅。当你发现你写出来的东西是混乱的、没有条理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问题出在哪里;当文字不足以表达你心中的所思所想的时候,你就会辅以图形、符号、音频、视频等其它形式。而不断地改写前面的文本、图形、符号等,就意味着知识与信息在你的头脑中不断地重构。越到后来,思考越来越清晰,写作越来越条理;当旧的思维体系与知识框架不能将新的信息新的知识新的思想涵盖其中的时候,就会要求突破原有的体系、框架和思想,这时创造性重构就可能在某一时刻到来,知识创新从而得以实现。

 

         5.写作、思考、实践与知识创新的关系

还有人会问,人类的知识不是来源于实践吗?那么新知识的产生也应该来源于实践。为什么你却说不断地改写可以导致知识的创新?这是不是唯心主义?这里,让我们探讨一下写作、思考、实践与知识创新之间的关系。参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思考来自实践,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引发我们思考;反过来,思考也可以影响实践,改变实践的内容与方式。通过源自实践的思考,我们产生新知,新知又经由思考引导实践。写作促进思考,一方面写作可以保留思考的成果与轨迹,引导思考走向深入;另一方面,思考也促进写作,完善写作。写作通过思考促进知识的创新,新知也需要通过写作来外化和传播。思考是核心,写作是思考的外化,是思考的外在形式,是思考的利器。很多时候,写作与思考是一个铜板的两个侧面。

有人认为,新建构主义只适合于指导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创新,对于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作用不大,因为自然科学的新发现都来自于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这一说法不无道理。然而,零存整取的基本原理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创新中仍然可以发挥作用。举个例子,科学家在进行科学实验前,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记下大量的笔记和文献卡片,这就相当于积件式写作;通常,他们还会撰写文献综述、项目申请书、实验研究方案、阶段性研究报告等,这就是在以往文献积累和初步实验的基础上的个性化改写了;通过实验研究与学术交流,他们不断修正自己原有的认知,进行科学思维,产生出对事物的新知识,这期间他们仍然在不断写作,用公式、符号、图形、文字等修改自己的实验思路、实验方案和研究报告,最后通过撰写论文、总结报告、专著等而完成知识创新过程,这都是在对原有知识体系及实践中获得的知识碎片进行创造性重构的基础上才得以实现的。有所不同的是,网络时代这些阶段性过程都可以通过博客、社区论坛、专业网站、通讯平台等外显出来,从而更易于国际交流,更快地激发思想火花,进而加速知识创新过程。

 现代科学新发现大都来自于科学假说,例如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开始就是一个假说,很多年后才通过他人的实验观察加以证实。而要提出科学假说,离不开长期的科学思考,写作就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当然自然科学家的写作不同于社会科学家的写作,他们更多地是以笔记、公式、图形或符号来记录,也不一定在正式发表前就在网上公布,而只是在一个较小的专业范围内进行交流。这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之处。必须指出的是,大多数情况下,单个实验得到的仍然是知识的碎片,不同人、不同条件下进行的实验还会出现大量的不一致甚至矛盾的结果,一个新概念、新理论的提出是在对大量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才能逐渐形成的,同样需要借助思考与写作来实现碎片整合及与原有知识体系的创造性重构。一个勤于写作、乐于交流、善于总结的科学家要比一个不愿写作(包括文献整理、实验记录、阶段总结、交流报告、论文专著等)、只知埋头干活的技术员要提高得快得多,他们往往更容易产生创新的火花,更容易提出新知识、新概念、新理论。很多时候,提出新知识、新概念、新理论的往往不是直接动手做实验的那个人,而是他们的指导者、分析者和总结者。由此可以看出,写作作为知识创新的加速器应无疑义。

 

    三、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的多样化形式

 

       前文已经指出,博客写作是目前零存整取式学习的相对合适、比较常见的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这一种形式。事实上,笔者在博客写作的同时,也在采取另外多种形式进行零存整取式学习。下面一一予以介绍。

 

    1.手机 手机里面的记事本功能是我常用的零存整取工具之一。我有时头脑里会突然冒出一星半点思想火花,对这些突然而至的灵感我非常重视,会立即记在手机的记事本里,以免遗忘。每条记事一般只有一两句话,甚至只有几个关键词或词组。待以后有时间的时候再拿出来继续思考,思考的内容多了,记在手机里不方便了,我会将手机里的这部分内容移到纸质的笔记本里,并用在合适的文章或工作计划中。一条记事如果使用过了,我会及时删掉,以免干扰以后的记事与思考。如果要记的内容较多,手头又无纸笔或电脑,我就会用手机里的录音功能将要记的内容录下来,然后带回去整理。

 

     2.笔记本

我的公文包里一般都带有纸质的笔记本,在开会、听课、等车或旅行途中,如果有相对完整的思路或点子,我会记在笔记本里,如果一时找不到笔记本,我会写在任何当时找得到的纸片上。有时也会把记在手机里的思想火花移到笔记本上,并进行初步的整理与补充。在笔记本上我经常采用的记录形式是边思考边画思维导图,或者记下思考成熟的较完整的观点或文章片段。我在构建新建构主义理论过程中,经常使用笔记本记下文章的片段,这些片段后来都陆陆续续写进了相关的论文中。记下的内容一经使用,我就用笔将它划掉。所以我的笔记本从头到尾都是文字、图形和删改的笔迹。还没有删掉的部分表示还没有使用过,它常常是我继续思考的起点

 3.PPT

  PPT是一个非常好用的零存整取工具。每张幻灯片就像一张记录卡片,当我进行文献阅读的时候,我会像以前在纸质卡片上做摘录一样,在PPT里面做摘录,并且附上参考文献的所有信息,以方便将来撰写论文时引用。而且在PPT上做摘录比手写摘录要方便很多,可以采用复制、粘贴、剪切、编辑等方法,还可以随意调整幻灯片的前后顺序。还有一个优点是PPT可以插入图片、视频和音频,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图形和动画,促进我们的形象思维,并使思维可视化,这是纸质卡片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PPT与思维导图相结合,更是一种知识管理的绝佳方式。每当我要撰写一篇完整论文的时候,总是离不开PPT。我会直接在幻灯片上写下文章的片段,可以先不考虑文章的顺序,想到哪写到哪,每张幻灯片只记录一个主题、观点或片段。当文献摘录、主要观点、段落大意、图形图像等记得差不多的时候,我会重新调整幻灯片的顺序,这时,一篇论文的大致轮廓就清清楚楚地呈现在我眼前。此时我才将幻灯片里的内容按照先后顺序,逐一复制到word文档里,作进一步的加工整理、充实完善。采用这样的写作方法实际就是模仿了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的完整过程,可以使论文撰写的速度大幅提高。

 4.微博及其他

微博兼有手机记事本、博客等部分优点,而且更方便思想碰撞与交流。黎加厚教授曾利用微博进行零存整取的尝试,写下了《山坡上的微博记忆》的随笔文章,发表在《远程教育杂志》上[6]。笔者曾指导研究生对焦建利教授微博中关于电子书包的讨论进行碎片整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还有同学利用有道云笔记进行零存整取式学习的尝试,也发现效果不错。笔者相信,将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的工具被用于零存整取式学习之中。

四、零存整取式学习与连通式学习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创始人西蒙斯在其代表作《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走向连通》一书中,针对信息超载,提出学习是一个连续的、知识网络形成的过程。他认为“现有理论致命的弱点是跟不上知识发展的速度。所有现存的理论把知识处理(或解释)建立在个体进行的学习上。如果知识流是适度的,这种模型工作得很好。例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点认为,我们在处理和解释不同形式的信息中获得个人意义。不过,当知识是一场大洪水而不是涓涓细流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对于处理或解释来说,当知识流动得太快时,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他建议应该把某些知识流的处理和解释功能下放给学习网络上的结点,“学习者聚合相关的结点……并依赖各个结点提供所需知识,而认知的行为则由网络自身来承载。”一句话,学习就是连通网络上的结点。我们姑且称关联主义的学习为连通式学习。西蒙斯还反复强调,“在今天的世界,知识的生命是短暂的;在它过时之前,它存在的时间非常短”,因此,连通的目的就是要保持知识的时代性。[7]

 客观地说,西蒙斯的方法不失为网络时代一个有效的学习策略。然而不宜强调过头而走向极端。因为,如果我们只是连通而不建构,我们可能永远浮在知识流的表层,而不能达致深刻的理解,更难以实现知识创新。笔者观察生活中的一些普通个人,乃至某些专家学者,他们的确善于连通,对任何新事物接受很快,且津津乐道。但他们较少提出自己的观点,也没能建立个人的思想与理论体系。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永远保持知识的时代性也不容易。单单是不断与新知识新技术结点进行连通,就足以耗尽一个人全部的时间和精力。

 

   为此,笔者主张要选择性连通,而腾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自己感兴趣或能解决问题的知识进行零存整取式的深度学习。对于一个优秀的学习者来说,建构与连通同样重要。与其跟踪潮流,莫如引领潮流。笔者深信,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你持续不断地进行独立思考,你总能发现一些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不要为连通而连通,而要为解决问题和满足个人需要而连通,连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建构,最终实现知识创新。事实上,在网络时代,只要你足够开放,知识有时会自动送上门来;只要你有所创造,你就能成为新的热门结点,知识流的方向就会向你流来。例如,笔者在创建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时,并不知道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当笔者的论文在博客上公布之后,就有网友指出与关联主义有相似之处,并提供了关联主义的作者与书籍等给我,笔者通过对关联主义理论的零存整取式学习,又撰写了另一篇论文《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从连通到创新》,从而完成了新的意义建构。[8]

 

  

 

  五、零存整取式学习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笔者在研究生教学中,向学生们大力推荐博客写作与零存整取式学习方式,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有过诸多反思。笔者发现,学生们在应用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方面存在下列几方面问题。

 

      1.对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理解不透、信心不足

  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是笔者从个人的网络学习、尤其是博客学习经验中概括出来的一套原则和方法。因此,在最初的论文中侧重于对基于博客写作的零存整取式学习的阐述,这使得学生们误以为零存整取式学习仅仅局限于博客应用,并产生种种片面的认识乃至误解。而长期的传统教育,使得大多数人原有的知识观、学习观根深蒂固,想要根本转变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除了认识不到位之外,笔者还发现,学生们对能否通过零存整取的原则与方法,完成对知识碎片的整合,最终实现知识创新信心不足。在大多数人看来,知识创新是专家学者们的专利,与自己相距遥远。因而行动上表现为缺乏坚持的决心和毅力,常常半途而废,自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加上研究生学习期间课程较多,作业和任务常常让他们无暇思考、忙于应付,因此更难坚持。他们中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对知识碎片的整理和个性化改写,进入零存整取的第二阶段;但能够坚持不懈,最终进入第三阶段的人则少之又少。

解决的办法一是提高同学们对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本质与精髓的全面理解,帮助他们转变学习观念,克服心理上的畏难情绪,打破权威型心智枷锁,逐步养成零存整取的学习习惯;二是改革传统的教学与评价模式,为同学们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与思考的空间,以实现“整取”目标为导向,引导他们自发性学习,最终实现个人知识创新。

     

  2. 不善于选择,创新意识薄弱

 网络时代,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很多人整天追踪新名词、新概念、新技术,积累了大量的信息与知识碎片,却没有时间进行整合与创新。他们不懂得网络时代的学习要以“我”为主,以个人的需求和问题解决为核心,进行少而精的学习;总是被潮流牵着走、被他人牵着走、被网络牵着走。他们忙于连通而很少建构,因此只能成为网络时代的消费者而不是创造者。这样的人自然难以实现零存整取式的学习。建议他们多研究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深刻认识知识与创新的关系,辩证地看待连通与建构的在知识创新方面的作用,学会选择性连通;同时强化创新意识,经常进行创新思维训练,随时随地记下灵光一闪,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3. 缺少自主思维,写作能力不强

 学生们之所以难以坚持博客写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不强。他们常常感觉到,心里想的,讲不出更写不出。写出来的文章不仅语法不通顺,而且错别字不少,连标点符号也有很多用得不正确。这样的文章自然缺少吸引力,读者很少,达不到交流的目的,进而影响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人缺乏自主思维能力,习惯于按照老师的引导和上级的要求去学习和思考。有些人离开了老师的引导就不知道该如何思考、往哪方面思考。即使有了自己的想法,也怯于表达出来,总怕出错露陷。面对大量的互相矛盾的信息与知识碎片,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整合。写出来的东西缺少自己的观点,没有新意。

 

 

 在这里,笔者愿意把自己写博客的一点经验与大家分享。笔者写博客一般采取四种办法:

①信马由缰法。这种办法一般用在写初步印象、感受、感想、体会的时候。一开始,只是有一点点感觉,觉得有什么话要说,或者忽然产生了一点灵感,但还不清晰。这时,我的做法是,立即坐在电脑前,在屏幕上打下第一行字,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就写到哪。有时干脆就用从脑海里蹦出的第一句话、甚至半句话作为博文的标题。然而跟着感觉走,让自己所想的,顺着指尖流到键盘上,显示在屏幕里。直到把感觉、情绪、灵感挥霍一空,然后戛然而止。写完后,回头看看,稍作加工和润色,就可以了。这种方法写出来的东西,往往灵动、自然、可读性较强。记住,有了感觉你就写!别等待、别拖延、别等什么都想好了才动手,那时灵感早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②零存整取法。有时走在路上,或者在开会、乘车,或者身边没有电脑,感觉来了却没法写,怎么办?我会拿出一张白纸,或者手机,先把头脑里不断涌现出来的单词、短语、词组一一记下来,一个不漏;或者用手机将眼前看到的场景拍下来,等有时间的时候,再拿出来看,把当时的情境、感受回忆起来,用一篇文章把所有记下来的单词、短语、词组串联起来,就成了一篇完整的文字。

 

   ③日积月累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撰写论文或学术性博文。我会先写出一篇刚刚成形的初稿,命名为1.0版,然后置顶。以后每想到一点新东西,就增加进去,不断修改、不断重构,包括文字、标点符号、段落等,只要看到不合意的地方就马上修改。如果改动较大,我就重新命名为2.0,3.0.4.0版,直到自己认为完整了、满意了,才拿去发表。有时一篇文章会置顶好几个月,在这个过程中,网友的留言和评论对文章的完善帮助很大,我会认真阅读大家的意见,尽可能吸收一切有用的东西,让自己的思考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具有包容性。

 ④强制联想法。我也有脑袋空空、写不出东西的时候。这时我会拿一张纸,中间对折,分别在两边写下一个关键词,然后用画思维导图的方法,在两边记下由关键词联想到的任何词,然后将两边的词两两组合、强制联想、激发创意,并立即记下自己的思想碎片,直到灵感爆发。或者,随手拿起一本书,看一段,一有了想法和灵感,立即放下书,记下心得或联想;或者上网浏览,看到什么感兴趣的东西就议论一番;甚至把眼睛看向窗外,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写着写着,脑袋就不空了,灵感就来了。

 

   

  写博客的人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敢于袒露自己的思想观点、喜怒哀乐、甚至缺点错误。如果你把自己“藏”得很深,生怕出错,自然觉得没什么可写了。如果你把写博客,看作是跟朋友围炉夜话、侃侃而谈,交流思想、心得和体会,你还会觉得无话可说吗?只要坚持下去,你的写作能力就能大幅度提高。

   

4. 缺少“内读”的意识和能力

   网络时代,信息与知识呈爆炸性增长,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们的目光与注意力几乎全部被外界所吸引,经常有应接不暇之感,很少有时间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去关注既往的知识积累。我们总在不停地向前奔跑、不断地接收新的信息,根本没有时间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这使得我们很难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而实现知识创新。西蒙斯曾引用Pascal的话说“人的所有问题都源于他未能独自坐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笔者在新建构主义中提出,应该通过“内读法”和“深谈法”来挖掘自己和他人的隐性知识。因为隐性知识与实践关系密切,最容易导致知识创新。很多同学之所以未能进入零存整取的第三阶段,可能与对隐性知识挖掘不够有关。

 

     笔者的做法是,每遇到一些新的理论和观念时,就拿来与自己既往的实践经验进行比较,通过对自己以往的实践经验的“内读”,检验这些理论和观念的符合度和适用性;如果这些观念与理论在自己的既往经验中找不到对应的部分,笔者就会立即展开实验,在实践中进行检验。笔者也会经常去看自己过去写的博文和论文,结合最新获得的知识与信息进行思考,一有所得就对原来的文章进行改写和重写。我把这种方法比喻为牛的“反刍”,通过“反刍”和与网友的交流,完成对自己与他人隐性知识的挖掘。

     

 六、零存整取式学习与协作学习

 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最初是针对个体学习而提出来的。虽然该策略强调网络交流的重要性,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建立个体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创新,进而使整个社会受益。然而在今天,网络使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协作学习、社会化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知识创新不再是少数个人的专利,更多的是集体协作的结果。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的基本原理在社会协作学习中仍然可以发挥作用。例如,以维基百科为代表的百科全书在线编辑方式就是一个社会化的零存整取过程。

 

   维基百科是一个基于wiki技术的在线百科全书,主要是由网络上的志愿者共同合作编写而成。维基百科的编撰可以视为网络时代由众多网民共同参与,通过零存整取、不断重构的方式而完成的社会协作过程;而笔者提出的主要基于博客的零存整取式学习则类似于个体在其他人的帮助下一个人编撰的维基百科。两者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详见表1

 

    1.基于博客的零存整取与维基百科的零存整取之比较

 

 

 

 

 

 

适合于社会化知识体系的建构

由表1可以看出,博客的优点在于个性和创造,维基的优点在于互动与共识。两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笔者认为,如何将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是将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应用于协作学习中的关键。

   

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完全有可能在团队(或小组)协作学习中发挥指导作用。例如,笔者曾在某个年级的研究生团队里进行试验,要求他们分工协作,共同围绕电子书包这个主题开展零存整取式学习。笔者发现,在团队(或小组)协作学习中,“零存”的效率要比个体学习大大提高,但“整取”却依然需要依赖个人的独立思考。一个学习团队中一定要有一个或若干个“灵魂人物”,他们是学习的带头人,善于将碎片化知识整合起来,并与大家分享。如果说一般成员代表了一个团队(或小组)的共性和集体智慧,那么灵魂人物则代表了一个团队(或小组)的个性与创新思维。创新与个性息息相关,集体智慧一定要在某个或若干个具有创新思维的头脑里发生创造性重构才能使创意最终成型。否则,每个人收集到的信息与知识,仍然是一堆碎片,无法发挥作用。团队协作的意义就在于可能加速知识整合与知识创新的进程,因为及时快捷的交流互动有助于个体顿悟的产生。此外,选择共同感兴趣的目标与主题也是团队学习成功的关键。如何开展零存整取式的协作学习、团队学习和社会化学习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参考文献

 

 

[1][4][5]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2):11-18

 

[2][7]?西蒙斯著,詹青龙译.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走向连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P1-24.

 

[3]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理论体系与创新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2,(6):3-10

 

[6]黎加厚.山坡上的微博记忆.远程教育杂志,2011,(2):111

 

[8]王竹立.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从连通到创新[J].远程教育杂志,2011,(5):34-40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回复 景荣 2016-4-19 10:21
http://www.xingyun.org.cn/blog-2-12572.html
回复 景荣 2016-4-19 10:22
专家写得深刻,我们只有一点感想。
回复 易石2 2016-4-19 10:55
景荣: 专家写得深刻,我们只有一点感想。
  
回复 geonet 2016-4-19 20:23
记住,有了感觉你就写!别等待、别拖延、别等什么都想好了才动手,那时灵感早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回复 geonet 2016-4-19 20:24
不止一次读这篇文章,还需要更认真的读和思考。
回复 易石2 2016-4-20 08:15
geonet: 记住,有了感觉你就写!别等待、别拖延、别等什么都想好了才动手,那时灵感早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对!有时候书写只是自己的表达、思考,不要想着发表、被关注……我的一个问题是写了到处乱放,时间一长都找不到了,有啥好办法不?
回复 geonet 2016-4-23 20:46
易石2: 对!有时候书写只是自己的表达、思考,不要想着发表、被关注……我的一个问题是写了到处乱放,时间一长都找不到了,有啥好办法不?
我们身不由己的环境使我们有很多无奈,从认识上比较认同王教授的,但做是方面还是有太大的差异。教育和教师如果落在了时代的后面,总不是正常现象。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9 12:34 , Processed in 0.07779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