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长江口口 http://www.xingyun.org.cn/?148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菩提本非树,我本非菩提。忙忙不碌碌,无为无不为。

日志

教研,一群人的漫步前行

热度 3已有 651 次阅读2021-6-28 14:52 |个人分类:课改教研|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这个是学期末的交流会议的10分钟发言准备,提前准备PPT后,手机语音输入整理的文字稿,字数3076还是略微多了一点,讲的时候还得适当删减,10分钟一般可能讲2400左右文字为宜。


大家好,很荣幸参加这个交流。

教研工作有什么用?这可能是我们经常面对的外界(部分教师)质疑。在我看来,教研就是一群人的漫步前行,我想从4个角度来谈这个话题:教研工作的定位、教研的理念支撑、教研的内容梳理、教研的组织策略。

一、教研工作的定位

这些现象我们都很熟悉,经常遇到:教研活动打个卡露个脸,就匆匆忙忙离开了,可能是跟领导学习的,因为很少有领导能从头至尾参加一个活动,但是领导可能确实是忙,但是作为教师如果连教研活动都不能保证,很难保证自己的专业成长。还有其他几个现象:积极申请公开课,教学设计没有思考,你说怎么改就怎么改;理科的教师经常说,写文章太为难我了。

关于教研的定位,《论语》里的这段话或许可以算得上是理想的教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也体现了孔子的一种情怀,春天的时候穿着清凉的衣服,沐浴着春风,冠者56人,童子67人。就是资深教师56个,年轻的职场小白67个,加起来也就是1213个啊。我们现实的情况可能是冠者5060人,童子6070人。所以这只是一种理想的教研。

我们实际的教研可能是这样一幅画面:像一群人的徒步旅行,这里面每个人的差异特别大,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个人的能力素养,学校和教研组的氛围,都可能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动力,这种差异是非常正常的。还有我觉得教研最关键的任务,是提升教师对学科的理解能力,找到学科独有的育人价值,对自己学科的本质和发展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二、教研的理念支撑

教研工作的理念,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通识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这里面本体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可能是我们学科教研重点应该关注的。

第二,教师的发展也可以用这张图来表示,知识和能力可能是由这么4块构成的,学科素养(专业根基)、技术钻研(绿色实用的)、实践探索(需要热情)、理论提升(开阔的视野)。

第三,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简称TPACK),通过教研活动、公开课、命题、课题研究等一些任务的驱动,提升教师这种技术、学科、教学知识之间融会贯通的能力。随着教学经历的增加,这种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三者交叉的这一块在不断增长,而且其他的每一种能力可能也是同步提升的。

第四,教学能力和行为的进阶。这张图主要是从我个人的感受,可能教师处在不同的阶段,他关注的东西是不同的,教材、网络资源、教辅资料、微信号文章、模拟试题、高考中考题、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期刊、专业研究的期刊论文、专业著作、学科思想史……新入职的教师,可能只是关注教材、教辅资料、试题等很少的资源;越是到了成熟阶段的资深教师、专家型教师,可能关注的资源就特别多,才会关注学科的思想,思考学科的本质、方法、价值、意义。 

第五,八角行为分析法。上次华东师大闫寒冰教授在讲座中提到,使命感、成就感、创造性、拥有感、社交影响、稀缺性、未知性、逃避,这八大驱动力可以很好地分析、研究、引导人的行为,对于我们开展教研也有很好的启发,值得借鉴。

三、教研的内容梳理

教研的内容,我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可以分成三大块:基础工作、重点工作、特色工作,这是这一学年里面我梳理出来的主要工作。

基础工作,就是每天重复要做的事情。我觉得主要是一个规范意识,多提供一些模板,明确要求。这本《地理教学设计手册》,给教师人手一册,新教师来了马上给他一本,尽早能做好教学设计规范,《地理评价与命题手册》主要是给一些参与命题的教师。

公开课云录播上面,我们是严格要求:要能保证见到上课的视频、教案、学案、课件。开课不容易,开完课之后最好能写一篇反思性的课例文章,当然也有部分教师难以完成课例的撰写,只能慢慢等待,提升思考、提炼、研究的能力。

重点工作,是需要花大量时间的、阶段性的工作,比如命题工作。我觉得主要是加强研究意识,需要通过任务驱动,需要事上磨,要靠教师之间多传递一些默会知识。比方我们把命题打磨的过程记录,原题与打磨后试题的对比,修改的简单理由等分享给教师,也让参与命题的教师在教研活动时开设微讲座,分享这个命题的思路。

命题为什么重要?可能和我们的写的文章相比,读者的面涉及面要广泛多了,可能是成千上万、甚至上十万的人,包括学生、教师、家长、大学生,会去圈画阅读。

地理命题的图像技术就非常重要,怎么样把网络素材转变成地理的命题素材?提升图像技能,要注意有两种图像系统的区别:一种是课堂教学的屏幕演示,需要多给学生一点颜色看看;另外一个是纸笔考试,黑白印刷需要清晰简明。教师需要有能力制作图像素材,实现教学创意,比方说这张教育学院的位置地图,今年初中学业考试也遇到这样的试题,要学生画一张“家”所在位置的示意图,要求画出道路、指向标、图例、注记等至少3个以上的地理要素。我们就在微信教研群里动员每个老师来画一张学校的位置图。

每次集中阅卷之后的交流、反馈很重要,可以引导教师关注教学,评价研究,教学评价。

这是我梳理的一些地理教学的关键词,围绕这些关键词可以去做一些思考研究,教学研究。

特色工作,主要是学科特色的教研或学科活动,特色工作要有创新意识。比如:我们的山海经·地理味论坛,一个教研组全员参与一次教研活动,1节课+主题论坛的形式,能很好地推动、促进教研组的工作。这是地理学科区骨干教师到崇明、青浦青西湿地的一些交流、考察活动,这是高中教研组长参观上海市气象中心的活动。

还有我们在初中搞的创意地图大赛,已经连续举办四届,结合运用项目化学习的理念,给学生、教师都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我们把学生的一些获奖作品做成鼠标垫、文件夹,老师、学生、家长都很喜欢,这是四届创意地图大赛的一些数据,每年100多件获奖作品,收到作品有500-800件,参与这个活动的孩子,他们的地理素养就得到了很好提升,“有创意,更出色”是这个活动提炼出来的宣传语。

四、教研的组织策略

最后归纳一下,我们地理学科的教研组织策略,主要是这么4条:差异化的引领、自组织的协同、学术味的分享、同理心的陪伴。

差异化的引领,就是把不同的年龄阶段中的佼佼者找出来,让他们引领同年龄阶段的教师。自组织的协同,每一次教研活动尽量让更多的人员来承担、协同完成,承担的人越多,参与的人越广,那么这次活动实际上就越有效,因为活动和更多的教师建立了关联,包括我们每一次简讯,尽量多配一些照片,发言的老师,参与教研的教师,可能会很惊讶地发现自己的照片,自己的神态被瞬间捕捉,出现在网站上,这样的话实际上也能推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学术味的分享,就是阶段性的主题论坛,平时教研尽可能是公开课+微报告,这一学年里,这样的发言有39人次(当然增加了许多工作,前期内容、标题的打磨,设计、打印证书)。同理心的陪伴,我们有两个微信群,初中“闵闵地理”,高中“春申高地”,结合阶段性的工作发送一些资源,还有我们编辑的教学资料文本的陪伴,遇到困惑可以去查阅。

这里有一个譬喻,以前想到的:厨师和教师。我们教师的命运就像待在家里的煮妇(煮夫),烧了那么多年的菜,烧了一辈子的菜,怎么总是得不到赞美反而被嫌弃啊?怎么还没有成为大厨啊?所以教师要开阔视野,要多交流,多学习、关注、运用教育理论来改进自己的工作,这样才能提升自己,早日成为一个手艺高超的“大厨”。

教研活动,要帮助教师树立学科的自信和自豪,《庄子》里的这几句话就特别有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学好地理,你就能欣赏天地之大美,听懂大自然的语言,认清事物的变化规律。

  这就是我今天的交流内容,谢谢。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沪闵陈友明 2021-7-1 21:18
没经你同意,我自说自话把这篇日志分享到了新年级组群里,希对愿意前行的老师们有所帮助
回复 椰苗160 2021-8-6 11:21
一群人如何漫步?漫步有多少收获?与领路人~教研员的学术水平、教育情怀、领导智慧密切相关。光明兄是教研员的榜样、地理人的榜样!
回复 张艳凤 2021-8-22 06:37
文章读完,就像是坐在台下聆听了周老师的发言,何其幸福!以前对于日志没怎么关注,真的是暴殄天物,不过从今天起争取每天都要来转一转,也尽可能多的输出一些东西。
这段发言里有触动我的地方有很多,但最喜欢周老师引用的《庄子》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很好的反映了老庄思想的核心“道法自然”,对于学习地理的意义的注解再恰当不过了,2000多年前古人就有如此的理念,呼吁、提倡,学习传统文化真的是极其必要。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2 05:59 , Processed in 0.07822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