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长江口口 http://www.xingyun.org.cn/?148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菩提本非树,我本非菩提。忙忙不碌碌,无为无不为。

日志

评一节录象课

已有 682 次阅读2008-6-10 15:11 |个人分类:课改教研

新教材同步培训的一个点评作业。选取了862录象课中的一堂课“地震”,正好是汶川大震之后,可以看看之前的地理老师是如何处理这部分内容的。

自己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许许多多的公开课或录象课,选取的内容似乎大多刻意绕开真正的地理难点问题,而选择相对浅显的知识点,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更容易把握,容易拓展发挥,一般也不容易出现什么大的失误。这种几乎是不约而同的取向,是否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的原则,若是这样,或许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明,教师的工作太容易产生保守的职业性格特征。我辈是否在开课课题的选择上经常因为功利的权衡而故意避实就虚,又当如何避免?

整堂课脉络清晰,各个环节都显得非常的自然,简洁,没有累赘。

从一段印尼地震海啸的录象开始,然后是根据地震模式图,进行概念的解析。讲了地震的分类,震级之后,设计几个问题,如震源深度不同的地震,那种破坏性大?发生大地震,却对我们无影响,为什么?引出地震烈度的概念,和影响烈度的因素。

然后是两大地震带,我国处在两大地震带上,拓展的内容,包括中国有着世界最早的地动仪,公元132年东汉张衡的地动仪,欧洲晚了1600年。——感觉这样的知识拓展仅仅只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还是有点浅显,不够详细科学性也不太严谨。张衡的地动仪,其实也仅仅是能够知道地震发生的方位罢了,根本无法记录地震的时间、地点、地震级别等要素。

其他拓展的知识还包括,地震预报分为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中国在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做出了准确预报,但其后的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没有预报,地震预报是全球性的难题。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引出防灾意识的教育,设计的问题是“地震来了怎么办?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并根据学生的座位分4组按4种情境让学生讨论回答,分别是:一组在家里,住的是平房;一组在家里,住的是楼房;一组在教室上课;一组在操场。情境非常具体,学生的回答也使课堂气氛变得非常的活跃,防震的知识教育的目的应该达成得很好。

只记得上课的是市北中学的特级教师,搜索一番,在闸北教育信息网知道,是潘为国老师根据网上资料的介绍老师利用学校地震测报站资源,开展地震及防震减灾方面的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活动,进行地震科普宣传和防震减灾的教育,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应对地震灾情的预防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防震减灾的意识和关爱生命的保护能力。组织、培养学生参加上海市和闸北区的中学生地震与防震减灾知识竞赛,多次获得团体和个人的等第奖。

也就是说,市北中学地理组有学校地震测报站地震科普宣传教育是其特色。

一堂好课的形成,其实背后有着深厚的积淀,是学校、教研组乃至教师个人多年努力而自然衍生出来的成果,这些深厚的背景性的东西往往被大多数人忽视了,或者经常是不为人所熟知。这其实也提醒广大青年教师:功夫在课外,单纯因为某一堂课的获奖或成功而沾沾自喜,其实是很浅薄的,更扎实的工作,是平时在日常教学中自觉地围绕某个自己感兴趣或有优势方面,做一些持续而深入的探索。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fahai 2008-6-10 16:03
更扎实的工作,是平时在日常教学中自觉地围绕某个自己感兴趣或有优势方面,做一些持续而深入的探索。 请教口口先生,以什么样的形式呢? 只是看,似乎永远都是别人的东西。 像朱庆龙老师那样升华成严谨的篇章又觉得难度太大~~~~~~~
回复 zgmm 2008-6-11 09:58
在两者之间,不是有很多的中间形式吗?可以阶段性地把精力集中在某方面的地理问题的研究上.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4 22:25 , Processed in 0.08294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