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长江口口 http://www.xingyun.org.cn/?148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菩提本非树,我本非菩提。忙忙不碌碌,无为无不为。

日志

沉默的背后不只关教育

热度 1已有 686 次阅读2004-7-30 02:57 |个人分类:思绪如风

“2004生命科学论坛———诺贝尔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每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做完报告后,全场均报以热烈的掌声;可当每一个演讲结束,主持人问现场听众有没有问题时,全场却都是鸦雀无声:在持续了近4个小时的4个主题报告间隙,预留的总计40分钟的提问时间里,千余名听众竟然没有提一个问题!

(参见http://it.sohu.com/20040719/n221072859.shtml

读完有种莫名的感受,记者的疑问“是不是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羞涩和藏拙的念头反而与日俱增了?”

见风就是雨,有人又会拿教育问责了,诸如中国的教育培养的学生是没有问题,西方的教育培养的学生是问题越来越多之类的话语。

我不得不承认不会发问是中国学生的通病,这与我们鼓励他们做“乖孩子”有关,但更多地发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莫非大学、研究院还保持这优良的传统和习惯?与国际接轨的口号也喊得够响了。

但是听众是来自国内各部门、研究院所和大学的人员,这种讲座交流的经历并不少吧?大学校园里踊跃提问的场合也很普遍,毕竟是有自由探讨的氛围。

一博士云“目前国内的研究手段和基础设备有限,还做不了这么深入的研究。”——但竟也做不了简单的提问?另一位从事微生物研究的博士生在问到是否知道这几位诺贝尔获奖者,居然是摇了摇头——这是知识面太窄,或者说自己探究钻研不够。不放过上前与诺贝尔获奖者交换名片、合影拍照、请求签名的机会,这类追星之举更透露了浮躁和功利,学术又怎么独善其身?

组织工作也有问题——论坛主持人完全可以由国内学者担任,遇此冷场往往会采取熟知本土习惯的办法,常见的是传递纸条之类。

更不理解,这种自然科学的纯学术论坛会议放在人民大会堂这个议政场所,让人怀疑参加者是一群荣誉而非学术上的听众;举办者是为政绩而非学术交流,如果换个地方或许会大不相同!

尽管会上有许多年轻的面孔,的确可以从中看到中国生物技术的未来,但更为糟糕的是,这种尴尬的沉默背后,隐藏了更多的糟糕因素无人提起,我想不只是,或者根本不是教育,为师者大可不必敏感而自责地对号入座。

担心好事者借机发难,故先一步聊于此。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张昕 2011-9-4 16:06
沉默的不只是脸面,有现场气氛和组3织者的预计能力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怪不配合、不活跃,其实是自己应该反思、反问。常言道:一个巴掌拍不响。课堂的活跃,需要师生双方一起给力地鼓掌、互动,才能打破沉默。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8 00:35 , Processed in 0.06937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