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写在人生边上 http://www.xingyun.org.cn/?166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博学厚教 俯仰无愧】sundqzjg@126.com

日志

明立“三观”——再读《静悄悄的革命》(叁)

热度 2已有 513 次阅读2015-3-3 20:30 |个人分类:教学杂谈|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德勤地理, 读书

因阅读理解能力的有限,以及开学工作的杂乱,致使一篇小文分了三次贴出,还网各位同仁见谅。

 

二、教学观:以学为中心

课堂教学什么是中心?有以教材(知识)为中心的,有以教师为中心的,当然,现在更多的是趋向以学生为中心。佐藤学认为(课堂)教学应以“学”为中心。他说

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这才是学校中“学习”的本质。P.31

所谓学习,是与作为教育内容的对象世界()的接触与对话,是与在此过程中发展的其他学生的或教师的认识的接触与对话,是与新的自我的接触与对话。学习是通过创造世界(认知的实践)、人际交往(交往的实践)和完善自我(自我内在的实践)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我把通过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学习的特性称之为“学习的三位一体论”。P.85

 

看到这里,我们就会想到课堂中的主体。时下的主要看法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佐藤学这样描述他的看法:

而实际上,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较之集体划一的教学来讲,恰恰需要教师更积极地与每个学生更复杂的互动,……而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让学习活动更为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各种引发“交往”和“联系”的活动构成了教师工作的主轴。然而从目前大多数教室的现状来看,……教师的工作都没能够认真的展开。这当中,存在着教师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认识上的混乱。P.30-31

 

因此,围绕着“学”,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么严控,要么放手,而应该找到各自主体呈现的节点。在我们进行的一个省教研课题的研究中,提出了师生主体的“协调共振观”:“共振”是物理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指的是物体在受振动时,若策动力的频率跟物体固有的频率相等,振幅最大。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主体,应该是互为策动力的。教师的课堂设计、有效引导、适当讲解能够促进学生主体的发挥;而学生积极的课堂参与、活跃的思考互动则能进一步激发教师教学的灵感。师生主体协调并互为策动力时,能使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等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就能共同成长。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的内涵,是为了学生好(hao,第三声)学而设计的教育。而学生之所以不好学,就在于课程和教学是非生本化。”[1]所以他认为,教学和课程的再造路径是把“教”转化为“学”,再把“学”转化为“玩”。这里的关键,又回到了“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而如何有选择的教,选择教什么,其本质都在与教师所持理念即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控制)及其对学生主体性的充分调动和激发。这整个过程,都包含在叫做“教学”的交往当中。

 

佐藤学认为,如何以“学”为中心?就是“千方百计地促进交往”。他说:

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的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我将之称为“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即是让那种与物与教材对话,与学生与教师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的学习成为教学的中心。……也可以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P.32-33

教学交往的丰富,让学的活动和形式变得更加丰富而有味,也让学更真实、自然地发生。

 

三、课程观:教室实践

什么是课程?佐藤学认为:

所谓课程,一言以蔽之就是“学习的经验”。……课程并不是在办公室里或教研室里创造出来的,而是在教室里一天天地慢慢创造出来的。P.83-84

 

也就是说,基于上述以“学”为中心,课程也应该是以“学的课程”为中心。他认为:

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具体地说来、就是把与对象物的接触与对话、与学生的接触与对话、和自我的接触与对话作为单元的单位而加以组织。不论是学科学习还是综合学习,都是把“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作为一个一个的单元来加以组织的,可以说这就是创造课程。P.85-86

 

在创造课程的过程中,他认为教育的单元要设计为以“主题••探索•表现”为单位的“登山型”课程。所谓主题,比如“海洋中的生物”,比如“水”,无论是做了学科的横向跨越或纵向延伸,“只要在学习过程中能进行以‘主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就可以了。”所谓探索,佐藤学认为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学习‘学习’方法”。所谓表现,我的理解就是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与主题对话”、“与地区人们或教室里的同伴对话”、“与自己对话”这三个对话过程中的言语与行为。

“表现”所学到的东西,并通过和同伴“共有”,学生才能反思性地领会知识和技能,确切地掌握其含义。通过“表现”和“共有”而进行反思性思考,是学习的最大推动力。P.106

 

如果我们把教室的概念扩大,那么,在所有学习场所,课程的形成不在于教材,而在于以“主题••探索•表现”为单位的一个个具体的实践过程。我想,这就是“教室实践”的课程观。所以,对于教师而言:

“课程”不是事先作好“计划”的,而是作为学习经验的积累事后确定的。P.94

课程建设所需要的不是僵化的头脑,而是充满活力的躯体.是和同事们合作、亲手共建的快乐感。通过与问事的研讨,在一个一个教室里,课程诞生了!P.113

 

《静悄悄的革命》并不是一本逻辑严谨的教育专著,但这并不妨碍它引导我们对教育常识回归和对教育理论深入探索。书中丰富的实例,让我们既看到教育研究所需要的专业性,也让我们看到教育现实的复杂性。而佐藤学的论述,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对教育者的专业性做了或多或少的提升,同时,逐步揭示了教育现象的规律性。

 

近年来的教育改革,绝大部分在教学流程和课堂的组织形式,这一好处是教学观不断改进,而理应同步提升的教研观和课程观却长期在“低处”徘徊。苏格拉底曾有“无人可作教师”的断言。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一是强调“真正的学习只能依靠学习者自己”,二是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教师——从一些教育基本理念和教育常识的掌握上来看,一些老师是不具备教师资格的。

 

当然,佐藤学在本书中展现出来的对教育的认识并不就代表了教育的真理,但它至少可以成为一个让我们继续探寻教育真理的阶梯,我想,就一本教育书籍而言,仅此便已足够!

说明:本文中所注引文和页码,皆来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佐藤学所著、李季湄译的《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201411月第1版。



[1] 郭思乐.改革核心:课程与教学的再造[J].人民教育.2015,424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羊皮栅 2015-3-4 10:22
收益颇多,自己读得书太少了。
回复 景荣 2015-3-4 10:23
从孙老师的文章里读到一种意思,教育发展的核心还是教师发展,不知道对不对?星韵地理一直在坚持,就是在聚集地理老师的正能量,我们能做的不多,仅此而已。
回复 chinasun 2015-3-4 13:28
景荣: 从孙老师的文章里读到一种意思,教育发展的核心还是教师发展,不知道对不对?星韵地理一直在坚持,就是在聚集地理老师的正能量,我们能做的不多,仅此而已。
林总所说极是。就我目前的的认识来看,如果教师的专业素质高了,那么即使是在现有体制下,诸如课堂教学改革、校本课程开发、实验操作、野外考察等等教学形式都会风生水起。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3 03:45 , Processed in 0.08699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