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庆龙梦幻之地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184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基于地理要素整合的高三复习课教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系列反思随笔

热度 9已有 1191 次阅读2012-5-18 00:20 |个人分类:经营课堂|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地理, 自然, 高三复习, 教学

基于地理要素整合的高三复习课教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系列反思随笔

                    ——补记一节不精彩的高三一轮复习市级研讨课

                                                  201257日星期一

 

    2012年4月27日晚,在“刘登宇地理第一工作室”研讨群里抛出了隐藏在自己心中很长时间的一个想法:我想把教师职业生涯的所有第一次重要经历都以教育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如第一次登上讲台上第一节课,第一次执教校级(市级)公开课,第一次参加教学比赛,第一次任教毕业班,第一次参与联考命题,第一次教科研大会发言等等,书写回顾教师生涯重要的经历,总结个人成长的得失,激活周围研讨的氛围,假以时日,持之以恒,厚积薄发,一定是一笔终身受用的财富,呵呵。这样想着想着,内心表达的欲望和热情再度被激活。

     翻开笔记本,查到去年年底,2011年12月28日,周三,执教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节市级高三一轮复习研讨课的教学反思随笔只是粗略潦草地记录在笔记本上并没有用心梳理、整理。为什么这节公开课的教学反思拖延至今,拖延近半年时间?这之前我执教过的一些公开课和赛课总是及时写出课后反思的,这可不像本人的风格,呵呵。2011年12月,曾在“刘登宇地理第一工作室”群里向诸位同行请教该课的教法,并提出了“执教一节公开课,弄出一份教案,编出一份习题,写出一篇教学反思,赢得一点教学信心,增加一些教师职业认同”的六大目标。细细想来,六大目标完成多少呢?自评该课上得不精彩,没有把地理复习课上得有有味、有理、有趣,虽然习题也编集了,但是对于公开课的热情仿佛下降了,没有感觉了。后来因为高三琐事众多,工作重心转移到训练习题上去了而忽略了教学反思。从教学研讨的角度来看,精彩的公开课的研讨价值未必一定高于不精彩的研讨课,基于这样的认识,拟从五大方面来认真梳理这次公开课的前前后后、点点滴滴,恳请同行们批评、斧正。

 安然受命  挑战自我  精心选题

    2011年11月,市教研员主持召开了全市主要中学的备课组长会议,会议上我市地理学科中心组成员们集体推荐由我来执教市级一轮复习课的研讨课,时间初步定在12月。我以前执教的几次市级研讨课都是新课教学,有自然地理(必修1)、区域地理(必修3)、旅游地理(选修3)等等几课,而对于复习课研讨课还是第一次,我迫切的需要尝试各种课型,反正即便不上公开课也是需要备课的,通过执教公开课能够把日常课准备的更精细,何不一举几得呢。没有指定课题,教研员让我根据自己的进度来定。这一届高三的复习课我是按照“基于地理要素整合的复习课”教学模式来进行的,正式上课那天前后大约能够推进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那两节。这两节课哪一节课更能体现高三复习备考的理念呢?根据个人的感觉来说,“自然资源”知识结构好把握,也便于联系热点,难度不大利于师生有效互动,课堂气氛浓恰。“整体性”比较空洞、抽象,是自然地理教学的总结和升华,是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但是这种思想和原理落实在区域中需要深度挖掘。客观地说“整体性”还不如“差异性”好上。这一届是我执教的第三届,完全是按照自己对于高考复习备考的理解来干的,复习的整体思路与前两届明显不同,尤其是在复读班没有专门复习“区域地理”,而实际上是把“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糅合在一起复习的,按照地理基本要素来整合的。高中系统地理高考复习课的模式我预想了两种。第一种演绎法:系统地理原理——区域案例——例题(习题)——模仿、内化、感悟、理解——类似题型训练——原理迁移运用。第二种归纳法:区域案例——系统地理原理——例题(习题)——模仿、内化、感悟、理解——类似题型训练——原理迁移运用。从个人的内心来说,“整体性”好像体现高考复习备考理念更明显一点,等到教研员因要到某区去视导忙不开,公开课必须延后两日,而我的进度正好上到“整体性”,于是,我的一轮复习课的课题就定下了,2011年12月28日,周三下午第2节课执教,有点挑战的事情干起来还是蛮带劲的。我甚至想如果这节课打造成功,以后万一我申报课题“基于地理要素整合的高三复习课教学实践研究”,则这节公开课就可以成为课题的材料之一——一节经典课例,呵呵。
                      淡然处之  搜集资源  按部就班

    课题和时间一旦确定,教研员就将拟定通知告知各中学,我的“刑期”就屈指可数了。此时距离正式开课两周多。12月15日,周四,晚自习值班时间,在笔记本上草拟了准备的清单,这是五六年前养成的习惯,凡是执教公开课均列清单,按部就班、不慌不忙、有条不紊,利于保持良好心理和身体状态,还不会因为长时间准备一节公开课导致过度劳累影响日常工作。一般情况下,我在历次公开课前会提前把正式课前的很多节课以及正式课后的一两节课均提前备好,以免正式公开课那天上得如火如荼,而次日日常课上得味同嚼蜡,反差太明显学生也容易体察出来。有时候,竟然公开课当天上得没有次日日常课精彩,呵呵。

附录:《2012届淮南市高三一轮复习研讨课》 准备清单:

1、熟读、背诵各版本教材

 人教版必修1(2008年2月第3版)P84-90页

人教版地理上册(2003年6月第1版)P88页

 中图版必修1P74-75页;湘教版必修1P70-77页

2、研读课标解读,林培英著作《高中地理教科书的文本比较研究与编写实践》中的教材分析

3、搜集整合多媒体课件素材

4、编辑、整理整体性相关的历年高考真题,并尝试独立命制或改编两三道用于训练反馈的模拟题。

5、写出教案初稿(在学校发的簿册中书写),修订完善后整理打印出电子稿,并依据教案整理、制作ppt。

 《2012届淮南市高三一轮复习研讨课》总体流程和时间安排:

1、第17周12月19日、20日、21日三天弄好教学设计、课件

2、12月23日(周五)上午第3节课试教(其实这是一个复读班上正式课,不用另外调课)

3、第18周,12月26日(周一)磨课。(其实这是一个应届班上正式课,没用另外调课)

4、12月28日(周三)下午第2节课,正式的公开课。

                                              试教打磨  两易其稿  返璞归真

     复习课的公开课怎样上?复习课怎样才能上的和新课不一样?复习课怎样才能上出新意?这些问题一直在我脑海里萦绕。既然是一轮复习课,课本知识必须要仔细梳理,那种用极短的时间推进课本知识,大量补充课外拓展知识或者高强度训练的做法,总感觉有些不妥。我执教的班级都是文科平行班,这种轻视基础知识,过分随意拔高的做法,无异于揠苗助长,明显不适用于平行班。复习课的基础知识教学很容易与新课教学完全一样,一样的导入,一样的讲授,相同的训练反馈习题,相同的课堂小结,相同的板书,颇有些索然无味之感觉。我校正在推进的“朴实教学模式”强调“训练反馈”和“拓展延伸”等环节,“训练反馈”和“拓展延伸”是复习课需要重点研究思考的领域,如何妥贴、恰当的选编合适的习题是复习课成功的关键。

     随着公开课日期的临近,连深夜做梦都在想关于公开课的乱七八糟的事情。到底公开课应该怎样上呢?工作十年,执教过几次公开课,参与过几次市省级赛课,聆听过一些各类公开课、研讨课、赛课,最近产生了这样一个困惑:公开课=新颖的导入+教材整合+师生活动+训练反馈+课堂总结?或者公开课=原理十典型区域十乡土地理十高考真题训练(模拟试题反馈)?某天翻看高考真题,记录了可以作为训练反馈和拓展延伸训练的历年高考真题。

12011年北京卷36 塔里木盆地

22011年广东卷 41题甘肃省石羊河流域

32011年上海单科(十一)26-28题;长江流域和河套灌区等农业。

42011年江苏单科卷 29 新疆和江苏 如何体现整体性呢?感觉更多是差异性。

52010年安徽卷 34 黄河三角洲海岸线

62010年海南卷22 宁夏民居特点

72009年福建卷 汶川 唐家山堰塞湖

82009年安徽卷33 罗布泊

92009年宁夏、辽宁卷37 西北地区 生态环境建设

102007年山东 文综 流域的综合开发

      仔细查看这些高考试题,评查体味这些高考试题是如何体现整体性思想,是如何考查整体性原理的,然后进行分类、筛选。于是构筑了这节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框架: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复习课 教学设计提纲(草稿)

一、整体性的含义(原因)

二、整体性的体现(表现)

 1、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2、统一的演化过程

 3、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生产实践应用

 1、森林开发(资源开发)——亚马孙雨林

 2、农业发展——2011年上海 长江流域、河套地区

 3、工程建设——流域的综合开发 大坝建设

 4、对人文现象的影响,如2010年高考试题宁夏民居。

 5、减灾防灾 2009年福建卷 堰塞湖

     于是,参考从k12地理论坛里下载的2010年浙江省优质课课件,其中台州临海市回浦中学王卫兴老师的课堂导入“坎坎伐檀兮”和舟山中学王静珊老师的实验探究“植被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很有创意,借鉴过来。(在此特表感谢,同时略感愧意,执教公开课应该尽量坚持原创,较多体现教师的原创性,呵呵)。教材整合仍然坚持以人教版的主要观点为主,相关拓展体现在试题训练中。修订整合形成书面电子稿,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复习课学案初稿。

      2011年12月23日,周五,我在任教的复读班上了一遍,教研员肯定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即内涵——表现——应用的总体设计思路不错,但选配的应用例题较多,课时紧张,教师讲授太多,学生的讨论活动时间太少。实验探究“植被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在复习课中意义不大,建议删除。

    2011年12月27日,周二,在任教的一个应届班上了第2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复习课学案第2稿,与初稿相比,“拓展延伸”中的 “启示”的六大方面缩减为四个方面,并且决定重点讲授其中的两三个方面。实验探究不再采用。导入新课在适度删减的基础上保留下来。学生活动有所增加,但总体上倾向于封闭性问题,以教师讲授为主,本来这个应届班的课堂就比较沉闷,学生发言较少,这节公开课只是比平时好些,但并无明显太大改观。教研员建议在“整体性”表现典型案例“黄土高原的形成”教材内容处理时设计成真正的学生活动,最好能够构建思维模型,体现“过程和方法”的目标落实。教学活动建议采用分组讨论,如分成四个小组,进行小组讨论。还有一些细节,如语言有点啰嗦,个别语言像废话等等。课堂仍然非常明显地体现为教师主控的课型,课时仍然显得紧张。

                                                             课后研讨  褒贬不一  固执己见

     2011年12月28日,周三,下午第二节课,科学馆一楼多媒体教室,来了外校和本校的听课教师大概有二三十位,我校的校长和教科室主任也来了。于是开始《整体性》第3个班的教学。于是这般如此,如此这般的就把研讨课上完了。部分听课老师因为有事有课先走了,教研员主持评课环节,请我校的校长和教科室主任先说。我校的校长平时经常听普通教师的课,这一点堪称是校长的特色,苏霍姆林斯基当年在帕甫雷什中学的几十年也特别喜欢听课。校长没有对地理研讨课本身做具体评价,开讲主要是套话和对我的表扬。校长从我几年前开设博客,到最近的教科研大会发言谈起,说我对学科教学很投入,网络教研交流很广泛,学校会为老师们开展教研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还说,不能墙外开花墙内香,并建议本地市本组(地理教研组)也要加强学术研讨,培养教研氛围。因有事,先走了。教科室陈主任发言,感谢教研员和兄弟学校光临一中指导教学。从教科室的职能角度,把朴实教学模式从新课教学延伸到复习课,朱庆龙老师做了有关尝试。

     紧接着是市教研员总结发言,对我的这节课进行了总体评价:(1)基本符合一轮复习要求,考纲要求非常明确。(2)联系高考,精选试题,整体安排较好。手段运用较好,以“砍砍伐檀兮”来串讲主干知识,令人耳目一新。(很惭愧,这个创意是借鉴来的)。(3)亮点:黄土高原案例的分析,整体性内涵的把握,整体性的表现,关联图的运用等等。青藏地区藏羚羊的数量与自然环境的平衡性的关系等。(4)特别重视答题规范性,如水文特征的分析等。

     凤台古城中学彭老师(已经退休四年,返聘上课)发言:备课时间多,跨度大,学生基础好,材料的选用好。这种让青年教师执教公开课的教研形式好,能够把青年教师往上推。从学生反馈的课堂效果来看,教学效果不错。彭老师作为一个业已退休的老教师,从凤台古城中学赶来听课指导,并且我以前执教公开课时也来过,甚感谢之。

     淮南三中朱元坤老师(该教师曾多次执教国家、省市级初中地理赛课,很牛的老师,现在高中任教),赞成我的设计总体思路,分组、讨论,练习运用等均不错。亮点在后面即整体性在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中的运用,比较符合一轮复习的做法。但总体感觉时间紧,不放松,没有游刃有余、纵横开阖之感。她还有个疑问:洪涝是气象还是水文灾害?我们安徽卷2010年高考题黄河三角洲这道题答案中把洪涝归纳为气象灾害,而我们的人教版教材选修5把洪涝归为水文灾害。

     淮南五中的张建新老师以表扬为主,鼓励说思路不错,能够起到示范的作用,手表的比喻挺好,各要素的逻辑关系点拨较好,朴实又符合新课改的备考要求。

      淮南十中的徐恺娣老师支支吾吾,欲言又止,评价到:思路不错,还需完善,总结还没有体现。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我校也有老师点评,但是总体上感觉没有触动我的灵魂,限于某些细节、枝节内容的把握和个人的具体操作的建议。我渴望得到一些一针见血的批评和高屋建瓴又基于教学实践的评课指点,可惜没有得到。

      我的自评:总体感觉课时紧张,容量偏大,没有新课教学公开课的那种酣畅淋漓、一气呵成的感觉。课堂氛围没有想象中的浓烈,学生的情绪显得有些疲惫,精神状态很一般。估计与高三过于劳累,两周后即将市一模有关。可能也与这个班上过的公开课太多有关,这个27班,从高一到高三不少学科上过公开课,2010年我执教的《荒漠化的防治》市级研讨观摩课也是这个班,2010年全市学科带头人评选课在我校,这个班也被抽中了,后来别的班级的教师参加其他学科赛课也借用这个班磨课上课,天呐,学生不疲惫才怪呢。从提问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整体性相关试题的解答问题是不少的,如审题问题、知识点的精准理解,原理的迁移运用等问题不少。这些问题想来可以理解,我的提问是随机的,以中等生和少量优等生为主,我选择的配套试题均是高考真题,本身难度就不小,第一次复习主干知识,第一次做题。这样讲解问题时花费的时间稍长,课时越发紧张了。这就是我的真实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典型的是教师主控的课堂,讲授为主,封闭式的问题,传统的课堂。虽然把班级的学生粗略地分成了四个组,感觉仍然流于形式,不是真正的分组讨论,因为时间关系,讨论无法展开。一轮的复习课,像《整体性》这样的课需要挖掘和拓展的课,新课教学都需要2课时,这里1课时是很难把教学的设计理念完全展示出来的。执教公开课,为了体现一轮复习课的理念和做法,我竟然一节课把教材内容复习完还进行了训练反馈和拓展延伸,这是导致这节课没有酣畅淋漓的关键原因。一轮复习课,尤其是自然地理内容的教学,必须精讲主干、小步子、多梯度、常练习,没有扎扎实实、有条不紊地细致化教学,玩弄花哨、伪课改的教学形式和手段,盲目扩大教学的容量,拔高学生的能力水平,复习效果是要大打折扣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也明白了为什么很多公开课、赛课都会情不自禁的选择重点中学、重点班级执教了。亲眼目睹一些教师参加省市录像课的赛课,挑班时都选选择重点班,当年我参加一次录像课评比时也是挑选重点班的。有些普通高中学校的教师参加赛课,没有优质的生源怎么办呢?那就把各班的地理尖子生组合起来,拼班凑成优质生源班,试想,这样教学的效果肯定会好些。

  若再执教  系统规划  纵横开阖 

 如果再次执教这节复习课,我想必须设计好一个紧扣课题并且能够引领课堂线索的导入语,这段导入语一定不能和新课教学一样,最好也不借鉴同行原创的(如借鉴的“坎坎伐檀兮”确实很不错,但不是自己的,平常课可以借鉴,公开课最好自己原创)。设计导入语常见的手段有乡土地理引入(这个需要事先调查、整合),或者干脆总结前面已经复习的要素(地貌、气候、水文、自然资源等)进行设问引出课题。

复习课教材分析很重要,如何恰如其分并不容易。教材分析和整合是原书照搬还是做加法亦或是减法,取决于教材的编写情况。查阅《高中地理教科书的文本比较研究与编写实践》(林培英等著)关于“自然环境整体性表述的比较”得知,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要素结构和地域结构,还具有新功能。把握了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内涵,以此来反观教材,总体而言,人教新版教材较好,但是人教旧版教材简洁、大方的表述更易识记、理解、运用。如果是新课教学,建议采用减法,掌握最基本的内容。高三一轮复习课,学生已经学完区域地理和自然地理要素中的地貌、气候、水文等要素,已经初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建议把整体性的表现拓展透彻,即归纳整合为四个表现(即新功能+三个表现)。

整体性原理的运用显然是本节课的亮点,把这部分内容设计成“拓展延伸”栏目是比较合适的。但考虑到复习课,既需要温习巩固基础知识,又要训练反馈,教材内容难度大,需要课时多,“拓展延伸”要想一节课完成,则必然仓促急躁,无法游刃有余。故《整体性》这节课要想较完整地展示设计理念,最好使用2课时完成。

2011年11月24日,周六,即在复读班试教之后的第二天,上午第4节,复读班的课,感觉很有必要再予以强调,因为昨天的课很多东西没有讲透,没有放开。于是就整体性思想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启示进一步进行了强调。这部分里涉及的不少案例是高中必修教材和初中地理教材内容,想在这节复习前面所学知识,以加强教材的前后联系。

拓展延伸

整体性思想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的启示

1、  对区域生态建设的启示

补充案例:三北防护林的功与过?三北防护林在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是有限的。干旱区的森林像地下抽水机,可能会加重局部地区的干旱。澳大利亚东海岸的桉树移植到中国云贵地区不能存活,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密不可分(当然这两个区域之间体现的是差异性)

2、  对自然资源开发的启示

迁移运用:湿地的过度开发;矿产资源的开发,如淮南煤矿的开采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对大型工程建设的启示

联系必修三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进行拓展,阿斯旺、三门峡、小浪底、三峡等该不该修建?孰是谁非?千秋功过,谁人评说?

4、  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启示

补充案例:从整体性角度来谈我国某些政府政策、地方政策的不合理之处,如“以粮为纲”的不合理性。某县强行推行全县养牛有可能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5、  对建筑景观(民居)的启示

补充案例: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云南傣家竹楼;山西的建筑“肥水不流外人田”等。

6、对减灾防灾的启示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失去平衡时,自然灾害具有链发性的特点。如地震之后可能会诱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这是我第一次执教的复习课的全市公开研讨课,也是反思随笔写的最迟的一次,这次系列反思随笔前后大约拖了近20天。

郑重声明:本文章系作者本人原创随笔,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并不得用于商业目的。若有约稿,请博客留言联系作者!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回复 wangfei 2012-5-18 06:40
说洪涝是气象灾害,是从致灾原因来分的,比如地质灾害等。而叫水文灾害是从成灾主体来说的,比如生物灾害、海洋灾害等。洪涝分为洪和涝,主要原因是气象,也有例外。
回复 张贤付 2012-5-18 10:01
老弟复习课没有机会去仰读风采,甚憾。老弟从描述来看,整体思路较为清晰:内涵-表现-运用。其实高三复习课我们不要去过渡追求所谓形式的花哨,平实、真实且富有一定的高度、情感就可以,具体的操作程序因人而异,这里我们不好上纲上线。但不管怎样,我的一点浅见:高三复习课,尤其是自然地理的复习,注重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适时适度的引领、总结,学生适当的活动、讨论,师生思维间的相互引爆是必须遵循的。另外,“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我觉得要让学生形成这样的认知高度:整体性既有自然要素间的联系、影响、制约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又有不同空间尺度区域间的关联。围绕着“整体性”的这样两个“内核”,拓展运用,既遵循高考的理念、要求,又彰显学科的思想高度。
建议老弟:有些东西可以精简一下,读起来有点吃力,呵呵。
回复 opensea 2012-5-18 11:52
高三复习课随堂听是有的。却从没有听过高三复习课参加公开课比赛,真是遗憾。
回复 桐殷 2012-5-18 17:21
学习了
回复 长江口口 2012-5-18 18:11
我的一点看法:复习课和新课有很大的不一样,就是学生的起点;公开课教学要减少材料,这样才利于思维拓展和活动的深入。减法,用减法,复习和公开课都要这样。
回复 qlzhu2003 2012-5-18 21:19
张贤付: 老弟复习课没有机会去仰读风采,甚憾。老弟从描述来看,整体思路较为清晰:内涵-表现-运用。其实高三复习课我们不要去过渡追求所谓形式的花哨,平实、真实且富有 ...
谢谢贤付兄的指点。整体性既有自然要素间的联系、影响、制约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又有不同空间尺度区域间的关联。这一点认知非常透彻,整体性的这两个“内核”在教材中落实、挖掘出来应该是复习课的重要任务。
回复 qlzhu2003 2012-5-18 21:22
长江口口: 我的一点看法:复习课和新课有很大的不一样,就是学生的起点;公开课教学要减少材料,这样才利于思维拓展和活动的深入。减法,用减法,复习和公开课都要这样。
谢谢周老师指点!用减法的思路很绝妙。我这节课把2课时的复习任务,用1课时执教,犯了加法的忌讳。
回复 半壶满乾坤 2012-5-19 20:47
庆龙老弟真的有心人,把一件事的点点滴滴记录得这么详尽细致。
得失寸心知。
回复 LIAR臣 2012-8-6 12:44
向老师学习,争取把自己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第一次回忆并记录下来!!
回复 hzgui_001 2012-8-6 22:09
庆龙弟弟很细腻,看得出上公开课虽十分艰辛,其价值正好在于准备的过程
回复 瓜山居士 2012-8-6 22:34
长篇大论,好利害。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2 16:57 , Processed in 0.08060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