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xuzzjs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401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听课笔记20151017

热度 1已有 910 次阅读2016-2-28 16:06 |个人分类:笔记|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听课笔记 20151017
  陈国祥:
20132014年连续2年全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综合学术年会特等奖获得者。

事先并不知道昨天讲座的内容,这几天实在太忙,太累了。头很痛,800不到洗完澡就上床了,打开了手机的QQ群视频,立刻被讲座吸引了。 

吸引我的是陈老师对这部分内容的严谨的治学态度,还有说不上还有什么。也算是从教多年的老教师了,忽然感慨,为什么自己没遇上这么优秀的老师作师傅呢?(自己的师傅临退休只带了自己一年。哎,自己学不好,还怪别人)感谢网络,感谢星韵,有这样的机会能听到这些优秀教师的讲座。

可是我太累了,很快迷糊了。

一大早,打开QQ群,看聊天记录,找到昨天的录屏。

以下就是边听边记的了。 

本讲座主要三大块:一涉及到的课程内容标准,二如何各部份重难点解析,三个人的教学体会。

一、            涉及到的课程内容标准

1)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4)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        新旧课程内容比较

这部分内容有什么变化?哪些内容删除了?哪些内容新加了,哪些内容组合变化了?哪些内容变难了,哪些内容变简单了?

变化之处:

内容增减了。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被删除了。

表述变化了。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候的影响因素”与“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目标更明了。“通过什么”,“运用什么”,“根据什么”等

2.        比较各版本的教材

大气、大气圈、大气环境、大气系统

不同之处:

体例不一样,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有的分开讲,有的合在一起讲

概念不一样,大气运动与大气环流,不同的版本给人不同的启迪

结构不一样,季风环流与大气环流,季风环流属于大气环流吗?

内容不一样

共同之处:

从热量状况到运动状况

从一般原理到具体情况

从气候到天气

然而我们能不能反思:这本身是不是也是问题呢?天气是学生最能直接感受的,为什么不能从天气入手再学习大气运动呢,为什么一定要先从一般原理出发呢?

不同之处:

难度不一样。外国的教材,内容多,难度高

思路不一样。外国更强调对气象资料的获得,实验的验证和生活的联系。

性质不一样。外国是地球科学,我们是地理科学。

我们的教材内容简单,考得却难,我们注重原理,企图用原理解释现实

比较各种不同版本的教材目的:拓展教学内容的选择,我们可以进行另一种教学。
二、
各部分重难点解析: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主要问题:(1)要不要讲  (2)如何讲?

1)要不要讲

不知大气组成,不知道不同物质吸收的波长不一样

不讲垂直分层,学生就建立不起垂直尺度的思想,不知垂直分层的区别,就无法理解受热过程的近地面大气、风向中的高空与近地面,三圈环流中高空与地面

大气运动的主体还是近地面。

大气的组成中,不同波长吸收不同的辐射,强烈呼吁:有些内容要保留性的看法。

2)如何讲

组成 讲基本成分和作用

垂直分层 以三分法为主,重点是对流层与平流层的温度、气流运动与天气

2、大气的受热过程 3个难点

(1)辐射概念

辐射与温度的关系,包括:

温度高低与辐射波长的关系

辐射盈亏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说到辐射,学生怕怕的,各种宣传都是“远离辐射”,建议多用身边的例子。比如一个教室里,男生打篮球匆匆赶回教室上课,教室里女生正摇手扇风,气味、热量在向外发散能叫辐射吗?非接触性的热量传递,接触性的叫传导。女生向不向史上辐射?只要温度不低于绝对0度的物体都在向外辐射。

温度高低与波长长短,为什么人不会发出可见光?太阳光球层温度6000K,人只有36度,如果一个人发烧,发到6000度,那就会光芒四射了。

(2)运用何种图表,讲清楚过程?

课标从“热状况”到受热过程,学生对过程最大的误解是什么?

四个版本四张图,图有没有问题?

人教版的不能说明学生脑袋里的过程,对比并没有对学生的认知起推动作用,过程的展示无针对性,我认为最好的图是板图。画的过程,才是认知的过程,老师画的过程,才是学生认知的过程。画清楚了是否行了呢?让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真正的思维应该是与语言结合在一起,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画完了一定要说出来

(3)不同的演绎,是不同的过程

演绎是以不同的情境下去理解,一般原理放入具体的场景

有无大气

白天和黑夜

多云与少云

海洋与陆地

温室气体多与少

……

低纬与高纬

用过程讲比热容。把陆地和海洋比喻成一个容器,太阳辐射热量注入了会不会流出来呢?不会,需要个过程才能表现出来,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一年中最热的在7月。抓住过程,抓住板图的演绎。

3、热力环流  本身并不难,难在我们对它的准确描述与举例

1)气压的概念

学生不理解很多是因为概念铺垫不足。气压的概念初中学过,但不等于知道垂直方向的气压变化。气压的单位百帕,学生不知气压的大小不等于高低压,更不知高空与近地面,500百帕与800百帕对应的高度是多少?但其实大小是与人们对高度的测量密切相关的。学生当然认为气压大的就是高气压。教材的图有没有真正考虑学生的认知?还有讲等压面,为什么画的都是线,面还是可以画的。

(2)举例的问题

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是不是热力环流?季风、台风是不是?哪些例子是热力环流,哪些不是?是不是所有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都是热力环流?除了冷热不均外,夹带着其他因素的环流是不是热力环流?

(三角形谁见过?你见过?谁也没见过。三角形是你头脑中想象的模型,是客观存在事物的抽象。)热力环流是一个抽象的模型,放在小尺度上可以适用,放在中尺度的台风、大尺度季风却不能适用,因为影响因素太复杂。山谷风、城市风也有地转偏向力,严格意义上也不属于热力环流,热力环流只是一种简单模型。

(3)先与后的问题

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直接原因是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那到底先有高空的水平运动还是先有近地面的,垂直方向上先有上升运动还是先有下沉运动?我们在先与后的问题上出问题了。

这是逻辑上的先后,时间上无先后,永远在环下去。但对环流的认识要有先后,是认识上的先后,并不是客观事物运动时间的先后。对于运动的认识,表述要与运动本身区别开来,受热过程也是如此。

4.大气的水平运动

(1)风是什么

都是被约束了,被长年的教学约束了。学生又是怎么理解的?为什么要分高空和近地面的风?

A联系生活谈风,自然风为什么很凉爽?什么时候吹的风是热风,什么时候吹凉风?

B联系热力环流谈风,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C联系实际谈风,今天吹什么风?

生活中的经验有时也会影响学生的认识。要让学生明白风向的变化与气压场有关,要向气压场引,这是很重要的观点。教材的风由于受力影响的?但风受的力是变化的。任何运动受场的影响,给学生两张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场的图。让学生判断高空与近地面的气压场与风有什么关系,千万别用书上的图,那是讲原理用的,用生活中的实际来谈风,然后再归纳原理。

(2)高空与近地面的不同

鲁教版是斜着画的,好,能看出一个平面。要画全,处处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

3)风向的画法

直线箭头还是弯曲箭头?直线箭头表示即时风向,如果是某个点的风向,就画直线;如果是某个范围,就画弯曲箭头,表明过程,风向的变化过程。

向哪个方向弯曲?--对变力的理解,这里学生碰到了从没见过的力,地转偏向力,方向,对运动产生的影响。

左与右的问题

起头的问题

……

5.全球性大气环流

这部分内容很复杂,为什么呢?我们应该持什么教学态度?

1)大气是流体,流体运动不同于固体

2)尺度大,全球尺度

3)看不到,不直观

我们需要:

(1)      运用信息技术给他们看一些直观性的图片或视频

展示全球云汐运动,赤道地区的雨带,赤道低压,气流的运动方向 2段小视频

全球气压分布,1000米高气流运动情况,建立起全球的、直观的运动形式,直接来三个假设,就出科学性错误,去掉假设,都是头脑中的推论,都是思辨的套路。

(2)      整理好知识的铺垫(垂直分层,热力环流,风向等)

A立体的概念(垂直与水平方向,水平还包括近地面与高空(纬向与经圈的运动方向)

B能量的来源(高低纬辐射不均、热力环流原理、地球自转,海陆差异,地表起伏等)

C运动的方式(热力环流、风向偏转)

(3)      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为主,尽量少地涉及到形成原因

重分布,轻形成,是课标要求,但在现实中很矛盾,不讲成因,学生难以理解,讲成因,又可能弱化分布。

A北半球的四气三风的分布和名称,成因可以讲一些

B南半球如何与北半球对应,共同形成七气六压的分布

C气压带和风带的冬夏偏移

D条带状的气压带如何形成气压中心?

E大陆东部和大陆西部的风带又有什么不同?东部地区主要是季风气候,西部气候形成主要受气压带风带分布有关

(4)      运用什么图?改进的大气环流示意图

6气系统

1)通过实际天气系统的展示,帮助学生建立起短时、立体、运动和变化的天气系统概念(如锋面、台风、锋面气旋),难在变化,锋面的移动,气旋水平和垂直结合的漩涡

教材里只有冷锋、暖锋,锋面气旋要不要讲?一定要讲,这才是我们国家温带地区最常见的天气系统。

冷锋追上暖锋形成锢囚风,有生命,有变化的气旋。台风或飓风,赤道低压、热带辐合带。两者什么关系?

(2)强调一种天气变化思维方式的培养(上升成云致雨,气压、云、雨的联系)

垂直运动与天气变化,气压、气流、云、雨的关系

(3)让学生学会怎样迅速、科学查找天气变化

我国主要气象数据资源

www.nmc.cn

www.weather.com.cn

www.data.cma.gov.cn

7.气候

(1)带学生回忆初中教材的气温降水图

(2)形成气候类型比较表和分布模式图

(3)对气候形成原因进行解释(不仅局限于大气环流)

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  洋流  地面状况  人类活动

三、个人教学体会

1、     引入流体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运动大气的思想。

地球表层的大气、陆地水、海水等都是流体,流体的运动应该有不同于固体的地方,不能静止、线性、固定的思维方法来认识流体的运动。

始终要把运动、变化、循环的思维习惯来认识流体,氢环流、回环、补充,应该是一种流体运动的基本模式。

流体不同简单不愿成为一个个个体。它始终是以组团的方式在进行一种运动。

流体与周围的事物构建了一个场域。流体个体的运动看似没有规律,但处于场域中,它就存在着规律。

2、     立足于复杂性思想,重新认识大气教学的意义

流体的运动是复杂的,它不是机械性的重复

对复杂运动的认识,可以先简化成为一种基本模型,然后再不断扩充、不断还原这种复杂。

认识过程的先后并不代表着事物本身运动的先与后。要把认识逻辑与事物本身的运动区分清楚。与复杂事物对应,是人的认识与思维也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构建出一种复杂思维,深层思维。

这种复杂思维是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独特的一种育人功能。

3、     强调气象信息与资料的引入

基于模式的推演与思辨不是科学的方法,只有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引入,才是科学的方法。

当前,信息技术与气象观测预报等技术的发展,已经为我们提高了许多气象数据与资料,可以免费获得。

由于技术与资料的发展,我们需要重新评估一些气象知识难度和基础性

4、     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个完整的大气运动系统,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与结构,不能仅仅局限于地面来研究大气。

完整的知识结构是学生全面认识的逻辑基础,它与学生的思维具有内存的一致性。由于知识性的欠缺,往往造成学生思维上的障碍。

许多练习中出现的新概念、新名词,由于缺少了课程与教材的体系,显得很零碎。

对比国外的课程与教材,我们的知识体系是不完整的,经不起学生的质疑

5、     设计匹配的作业和练习

作业与练习能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作业应与教材、教学和学习保持一致性,作为教学测评的重要方面

当前,许多作业因为不够严谨与科学,反而影响了学生的认识和思维

从测评角度看,我们的课程与教材还有许多改进的地方。

  

其间,口口老师还推荐了很多好的教材,如科学探索者,科学发现者,诸如此类,其实我基本都有,只是没有一套是从头到尾全看了的,往往是忽然想到了一个感兴趣的问题,才会去翻阅,现在想想,真是有愧,为什么有书还不好好去看呢,非等失去了之后再去追悔莫及?可惜似乎我就从不曾有过后悔的时候,莫非也是学地理的关系?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叶片水滴 2016-2-28 18:47
买了书常常会把他搁置起来,等到突然想到的时候再去找,确实不太好,但是看书的时候确实兴趣也是很重要的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6 12:47 , Processed in 0.07424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