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七里香 http://www.xingyun.org.cn/?120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你看见丛中那朵微弱的木槿花了吗?她要诗意地栖息在大自然中......

日志

再谈南开之行——说说大师们留下的思考题

热度 11已有 674 次阅读2014-10-29 21:32 |个人分类:教育日记|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思考题

   结合去年巴蜀中学田慧生主任讲座的学习,最后再来谈一谈此次南开之行——观摩“大气的受热过程”同课异构后,大师们给我留下的思考题吧。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备好课,良好的教学设计是一堂课精彩的前提,但并不是最终决定因素。设计感太强的课堂不是上课,而是作课。教师可能会过于注重自己的教学设计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课堂进展太顺利。而一堂成功的课往往具有即时性它需要教师的灵感,需要教师能够把握当时的课堂情境,有预设的课可以保证课堂不出问题,但难以保证它非常精彩。我仍记得上学期去巴蜀中学听讲座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发展中心田慧生主任这样说过:我们国家是一个“教育大国”,却并非“教育强国”,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只是记忆知识的机器而非生产知识、创造知识。很多看似精妙的教学设计,看似高效顺利的课堂,实则还是教师在牵着学生走,挖个陷阱让学生跳,跳出来继续牵着走向另一个方向,过多地强调课堂预设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我们,过多地忽视了学生的潜力与创造力,教师不放手,学生何来创造性。”

 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教师就好像是一位艺术家,在强制状态下的艺术家是做不出精品的。所以,课堂上的我们不妨像艺术家那样工作,让思想不要受太多的限制,让自己、学生、学科和整个教育环境融为一体,让自己有足够的自信和气场,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具备艺术家一样高度的素养!写诗的功夫在诗外,精彩的课堂,大师的课堂多是折射出一种学科魅力和人文情怀吧!

实验,如何走进地理教学过程

 美国中学有一套地理教材叫做《科学探索者》,这本书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在课本中设计了大量的实验模拟活动。做地理实验,训练的是学科思维,重要的是在做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要尊重知识,尊重科学,无意识地形成地理观念。李教授言,有地理的观念才能有地理的视角,而地理视角是发现地理问题的基础,发现地理问题才能有学习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在地里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引入实验活动无疑是大势所趋。但问题是,实验不能流于形式,不能为了实验而实验。实验活动设计要尊重科学、尊重学生本位的主体性一要充分考虑实验是否存在科学性的漏洞。如《大气的受热过程》课例中“手电筒”只能是一种光源,而非热源;二要考虑实验是否能让多数学生参与。如果只是少数学生参与实验,那么这个活动则是低效或者无效的。

                           课堂讨论,是否有价值

记得新教师汇报课时,我将《水循环》一节教学设计贴到博客中,寻求前辈的指导和点拨。其中“探索者”老师这样建议:我觉得你的设问过多,火力分散,看上去像给学生自主探究,但却限于时间限制,没有一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最终结果极可能是你在自问自答,学生也云里雾里。龙泉老师也这样说过,所谓讨论,不是老师的形式命令“同学们,现在开始讨论”,不是按部就班的程序,所讨论的问题一定要能引起学生讨论的欲望,能够激发其内在的心理动机,你所设置的矛盾让学生能够不由自主地想去知道、想去讨论,这时,讨论才生效。龙泉老师执教的《河流地貌的发育》一课,从现象入手提出一个中心问题,让学生提出假设,给大量的时间去思考、讨论、验证和成果展示。所以,当我们在设计学生讨论活动时,一要充分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前科学”概念,合理设置矛盾;二要思考学生讨论的问题本身有无价值;三要注意问题的切入是否自然,四得找一条主线让所有问题有所依附

精细化打磨,细微之处助成长

地理特级教师王树声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应当树立“十年磨一课”的精品意识。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我们要站在学科高度来审视教学内容,研究课程的深度整合,做到整体把握很多老师平时备课都是按部就班,以教学进度顺序为依据,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为基础来备课。这种备课方式只是一种点的视野,学科整体把握能力不强,削弱了教师的执行力、创新力,局限了教师的视野,看到的是散点。

我们不妨花点时间在磨刀上,将学科内部打通,进行深度整合,重新归类整理。哪些知识是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的,教师只进行指导点拨?哪些知识是要靠师生互动、学生探究完成的?教师都应该进行整合归纳。所谓低效课堂,就是教师反复地在做无用功,没有一个精妙完整的学科内在体系做指导,没有高瞻远瞩的前瞻性,没有重点突击,各个击破的决策性。要建立高效课堂,就必须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教师大胆舍弃内容,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有效指导和精讲,要敢于冒险,敢于尝试。

而就某一节具体的课例而言,首先要准确解读课标要求,分析知识的前后纵横联系,建立优良的知识结构;其次把握学科核心内容,寻找最能体现学科本质的东西,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确定一条教学主线,所有素材的选择、师生活动等教学情境的发生都必须围绕这条主线,恰似一篇结构良好的散文,形散,但神聚。内容决定形式,教材的深入解读能帮我们选择更合适的教学方法。譬如王冬老师这几课,通过对课标解读和对比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差异,作出综合取舍和补充,坚持“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理性分析思维,弱化了学生活动。

一节课,对框架和思路的打磨可以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对细节的打磨则可以使教学更加娴熟我们要学会研究教学最细微、最具体之处。于青年教师,通过观察对比自己的课堂与师父、与其他地理老师的差异,对某一个具体知识点怎么处理效果更好,问题怎么设置更有效,同样的内容和教法为什么引起了不同的学生反映等,可以使我们更好的成长,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与我而言,工作一年,任教一个文科班的地理,没有“这个班处理的不好下个班注意修改”的机会,只有第一次。所以,我经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在称为课堂的空间里,怎样最有效地使用我和学生共同分享的这短暂时间?我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和丰满的智慧,可以做到在课堂上深入浅出信手拈来,行如流水;我还不具备丰富的阅历和成熟的气质,可以做到不喧哗、自有声,润物无声,教育无痕。所以,现在的我要努力地做加法运算,丰富自己,好让有一天在教学设计上,课堂掌控上我可以轻松地做减法运算。我,要做的还有很多。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发表评论 评论 (22 个评论)

回复 孑鹰 2014-10-30 00:31
善学善思。
回复 llyuan 2014-10-30 08:26
   受教了,向你学习
回复 长江口口 2014-10-30 09:18
关键是将所学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准则,教学是行动的智慧,熟读兵法和善于作战是两码事。非常善于思考,赞!
回复 geonet 2014-10-30 09:24
能有这样思考是很好的,继续努力,前途无量。
回复 hzgui_001 2014-10-30 09:30
很不错
回复 七里香 2014-10-30 09:57
孑鹰: 善学善思。
   ,向你们靠拢~
回复 七里香 2014-10-30 09:57
llyuan:    受教了,向你学习
嘿嘿,相互学习,相互勉励
回复 七里香 2014-10-30 09:59
长江口口: 关键是将所学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准则,教学是行动的智慧,熟读兵法和善于作战是两码事。非常善于思考,赞!
我现在只是了解了兵法的一点皮毛,作战更无经验,只能继续向大师学习,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了!感谢周老师指点
回复 七里香 2014-10-30 10:00
geonet: 能有这样思考是很好的,继续努力,前途无量。
只要信念不倒,行动必定更加坚定
回复 七里香 2014-10-30 10:01
hzgui_001: 很不错
谢谢您的鼓励!
回复 wlyangel 2014-10-30 10:59
学姐,你就是我的好榜样呀!
回复 七里香 2014-10-30 12:13
wlyangel: 学姐,你就是我的好榜样呀!
   ,荣幸荣幸~
回复 紫水晶 2014-10-31 10:14
写的太好了
回复 七里香 2014-10-31 10:37
紫水晶: 写的太好了
   ,谢谢~共同学习
回复 骆寒Ariel 2014-10-31 22:36
师姐的这几篇博文真是思考得很深 学妹拜服、、
回复 独孤先生 2014-11-6 11:46
能对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进行思考,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有所长进!我也受教了,脚踏实地,多思多学
回复 七里香 2014-11-11 21:25
骆寒Ariel: 师姐的这几篇博文真是思考得很深 学妹拜服、、
   ,分享共同学习~
回复 七里香 2014-11-11 21:26
独孤先生: 能对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进行思考,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有所长进!我也受教了,脚踏实地,多思多学
你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
回复 chaliyi_123 2014-11-12 14:21
做一个会思考会总结的好老师
回复 七里香 2014-11-12 22:10
chaliyi_123: 做一个会思考会总结的好老师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思,方能促学。与您共勉~
12下一页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2 04:22 , Processed in 0.09054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