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shuiqi的个人空间 http://www.xingyun.org.cn/?158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好久不写博客,都不知道怎么再起个头了

日志

学生有质疑,如何应对?

热度 6已有 821 次阅读2014-5-4 17:57 |个人分类:点滴在课堂|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学生提问, 质疑, 应对, 策略, 预设

 

 

1.

近期学生考试,我根据2011年浦东高考一模卷,编写了这样一道题:(部分)

“……

材料二:斯里兰卡地理位置示意图、河流及城市分布图、两城市降水分配图

材料三:茶树的生长环境

一般以亚热带及热带地区的气候为宜;温度以2025生长最旺,年降雨量1500毫米2500毫米较适合;海拔自数十米至2000,表土深,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或砂质黏土为佳。

……

5.茶叶是斯里兰卡最重要的出口农产品。结合材料三阅读,分析材料二的图中信息,说明斯里兰卡从事茶叶生产的自然区位条件。(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其中,材料三是我网上百度,找来资料并添上的。第5题设问,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运用材料信息,认识茶树的生长环境,再分析斯里兰卡从事茶叶生产的自然区位。

在阅卷时,我发现到学生S计算降水量的方法挺不错。所以,在课堂评析该题时,就让她先介绍一下自己是如何思考的。

学生S发言,Q城降水推算方法,(200+50*6 = 1500mm,其中,200Q城的一月降水量,50Q城的七月降水量,*6就代表了12个月的降水量。

没想到,她的发言由此拉开了学生质疑(提问)的序幕,有学生提出,这样不准确的,斯里兰卡是季风气候,如果雨季短,不是不到1500mm了吗?

(我表示,你的想法是对的,不过学生S的是估算结果。)

接着,学生S好像突然想到,并接着问,我本来想用P城来算的,但是算出来不到1500,就不用了,这样可以吗?

有学生答,那可以说P城不适合种茶叶,Q城可以吧。

学生S又纠结了,那要是都不到1500,还能说适合种茶叶吗?

(我侧面引导,我国哪些地方适合种植茶叶?江南丘陵,那里的降水条件如何?)

……

又学生提出,我们怎么知道斯里兰卡的山有没有2000m呢?

……

学生S又问了,怎么看出斯里兰卡“表土深,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或砂质黏土”呢?

有学生答,因为是山地吗,排水良好。(我问,为什么?于是他继续解释)山地,向下流比较快,所以排水良好。

(我纠正用词“下渗”,让她去研究一下影响下渗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又有学生答,因为是山地,河流又多,所以冲刷下来就有砂质土壤了。

还有学生答,斯里兰卡岛是由海底的沙土堆积形成,所以有沙质土壤。(估计他是从崇明岛的形成原因来推测的)

……

 

3.

隔了一天,循着记忆,我将课上最后15分钟内学生问答,记录下来,有些不完整。

对于学生的课堂提问,我的一般想法是,尽量不要正面回答。要么说,你先去研究一下,有结果的话下节课给大家展示一下;或者,如果我认为大家能解决的,就会问,你们怎么看?还有,就是通过一定方式的引导,或鼓励学生讨论,再请学生来回答。

但是,这次我却做得很不够,对于学生提问,处理的有些不够规范,或是语言还不到位。有些提问,我忍不住就直接答了,答了却又感觉意犹未尽。

课后反思,我大致有以下感受:①学生想法和教师想法不在一个频率上;②学生积极回答,但回答中又有新问题,让人应接不暇;③教师想不正面回答,有点难,忍不住要说,这样很容易变成师生1-1方式,那么其他学生是否会有兴趣听?④课堂耽误了时间,任务完不成,会感觉不畅快;⑤好像没解决多少问题(如果教师不说,感觉尤甚)。

晚上,我看到学生SQQ日志说说上发布了这么一条信息(下面截图),让我觉得有些意外。不过,提问学生是如此感受,那么,其他学生的感受呢?还是有些不了解。

 

 

 

4.

我一向认为,经验教师,是课上善于捕捉并利用学生资源、生成资源,是善于进行课堂即时评价、引导,有效追问的那一类人。课上面临如此情况,主要在学生质疑的应对上,反映出自己离期望还有一定距离。

近期组内研讨时,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提及了我们写教案时的误区。写教案,要写问题设计,还要写“预设”。对于“预设”我一般仅写学生应当回答什么,以此应付。现在想来,其实“预设”是教师积累课堂应对经验的重要过程。

教师设计一项学习活动,应该要事先预计过程与结果的几种可能,学生如何回答?学生会不会产生问题,会产生怎样的问题?教师该如何应对,比如学生不会时该怎么引导?学生回答不够深入时,该怎么追问?等等。由此,还要反推,想到一些改进设计的方法,备课的持续深入思考,不亚于在进行一场军事推演。

诚然,这样备课写教案会很费时间,但是找准自己的薄弱点,选择侧重点,是不是自我提高的最有效方法呢?

 

 

本人的博客文章与教学素材,第一时间发布于星韵地理网。任何人不得用于出版、收费网站等商业用途!如需转载,必须注明作者为星韵地理-SHUIQI地理博客,并作链接,否则本人将有权追究其责任!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回复 庆龙梦幻之地 2014-5-4 20:20
沈老师提出了一个大家都习以为常却值得深入思考的关于写教案的问题。其实,很多教师,包括本人都把写教案当成了简单的体力劳动,真正的写教案应该就是您说的这样——写教案,要写问题设计,还要写“预设”。其实,写教案的这种变化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我们应该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回复 shuiqi 2014-5-5 08:05
庆龙梦幻之地: 沈老师提出了一个大家都习以为常却值得深入思考的关于写教案的问题。其实,很多教师,包括本人都把写教案当成了简单的体力劳动,真正的写教案应该就是您说的这样 ...
我一直把写教案当任务的,没法,总感觉事情太多,还有就是没有足够认识意义。
回复 zhouzp168 2014-5-5 09:43
关键要厘清是哪方面的质疑?是自身方面,老师方面,是知识方面,还是问题本身等
回复 hellozhanghuan 2014-5-5 15:13
真是善于反思的好教师,学习了,一般课上学生提出问题我直接就回答了。   
你的课堂孩子能够自主质疑,积极思考真棒!
回复 hellozhanghuan 2014-5-5 15:14
我个人感觉 学生的问题 不可能都能预设,有的时候学生意外的问题,可能反而是课上的亮点。
回复 长江口口 2014-5-5 17:43
斯里兰卡的降水量可以查阅:http://www.hko.gov.hk/wxinfo/climat/world/chi/asia/india/india_c.htm
1月、7月一般是降水的特殊情况,粗略估计可以,平均不能这么算,就像班级平均分不能取最高分、最低分来除以2。且两个城市都在沿海低地,高海拔处可能地形因素,降水还要多。
回复 shuiqi 2014-5-6 08:23
长江口口: 斯里兰卡的降水量可以查阅:http://www.hko.gov.hk/wxinfo/climat/world/chi/asia/india/india_c.htm
1月、7月一般是降水的特殊情况,粗略估计可以,平均不能这 ...
的确是,口口给的链接中,我查了科伦坡的气候资料,接近图中的P点,年降水量达2500毫米,降水最多的是5、10、11,最高达414毫米了,看来这种估算方法出入太大,可能只对一些降水月分配变化均匀、有规律的地区有点用。另外从数据中分析,P、Q城的降水多少,可能不单是靠迎风坡、背风坡来解释了,先前的认识有些误区,有点想当然了。
回复 shuiqi 2014-5-6 08:34
hellozhanghuan: 我个人感觉 学生的问题 不可能都能预设,有的时候学生意外的问题,可能反而是课上的亮点。
的确是,我是在讨论“教师课堂如何有效追问”时,考虑到预设的重要性的。对于学生提问,是很难预料的。
回复 chinasun 2014-5-6 16:48
教学是一种交往。课堂上如何合理、有效的组织交往——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至于在课堂交往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思维和教师的思维不在同一个频率上,则不仅是教师预设的问题,还应考虑一些具体问题,比如,你给出的材料对学生思考的引导、教师自身对材料的认识和分析、参考答案的“误导”等等。但无论怎样,我们都应遵循地理思维的逻辑来进行,如此,方能体会到思考和推理的乐趣——这或许也是地理课堂的深度乐趣所在。
回复 shuiqi 2014-5-7 19:01
chinasun: 教学是一种交往。课堂上如何合理、有效的组织交往——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至于在课堂交往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思维和教师的思维不在 ...
的确是,这个案例就体现出自身对材料的认识和分析不够,准备不足。这几年,在试题研究上花时间少了些。
回复 fahai 2014-5-8 21:53
感觉您是基于教师必然强于学生的假设做的反思,可以算是对自己教学臻美的一种反思,或许可以试试双路径学习或反思。
我想学生喜欢这堂课,是因为其思维深度,或者是一种课堂社会环境中的真实互动,类似于真实的科学辩论。充满科学理性的课堂是很有生机的。
不在同一频率是很正常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想,重要的是激发和点燃,不一定是统一思想,应该是喜闻乐见才是。不过或许对高考科目来说苛求了。
回复 shuiqi 2014-5-9 19:46
fahai: 感觉您是基于教师必然强于学生的假设做的反思,可以算是对自己教学臻美的一种反思,或许可以试试双路径学习或反思。
我想学生喜欢这堂课,是因为其思维深度,或 ...
有见地!反思即关注,我关注的是学生质疑与思维发展,欲求课堂突破,你的建议很好,不过,双路径学习或反思,能否科普一下呢?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5 20:24 , Processed in 0.08316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