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6|||
二、从教师的角度观六安二中
我们这一次去交流学习,主要重点是观议高三的复习课开展。由于事先有通知学校,因而他们还是做了充分的准备,两个半天,观议三位老师的复习课,他们分别是02年安师大毕业的Cxx老师、05年毕业的Cxx老师、02年从六安毛坦厂中学调过来的Pxx老师(哪一年毕业不详)。然而从实际教学过程来看,他们无论是在教材的处理、高考大纲的解读把握还是在课堂结构、知能复习目标的达成、复习方法等方面都令人不敢恭维,有的方面甚至让人难以忍受。在这里我想简单的描述并评议他们的课堂复习。(详细的观议、评课记录我可能会发表于网络博客。)
Cxx老师的复习课题是“全球非地带性气候”和“中国气候的非地带性”,(其内容是从网络上原样下载的)两个课时,其存在的主要缺憾是:
一是没有“以纲据本”,考试说明上对于气候知识点的考查重点,并不在于探讨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和成因,而主要是气候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意义、影响,往往结合相关的图示来考察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两节课的时间来阐述“气候的非地带性”是否有舍本逐末,值得商榷;而且“中国气候的非地带性”是何等宏大的问题,远非一介教师所能及述完成的;另外仅从降水角度去分析,亦没有结合“干湿区图”,角度狭窄偏颇,效能低下。
二是存在知识性的错误或者表述欠科学。如在分析气候形成的因素中,他把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归为地带性因素(欠科学,季风环流不是);把太阳辐射看作为气候的一个要素(气候的要素与气候形成因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讲述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时,把冬季西风南支气流即西南风影响的范围扩大至长江中下游地区,且增加了我国此季节东南地区的降水(表述错误,其混淆了西南风与西南季风内涵)等等。
三是课堂内容虽然较多,但知识结构不完整,层次模糊,重点不明,教法单一,知识尤其是能力目标的达成比较低效。整堂课我观察不到学生的思维活动及相关的拓展应用,完全是“以教师为核心”的讲述,鲜有师生互动、对话与交流,鲜见老师引领学生构建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等等。
Cxx老师的复习课题是“中国的自然资源”。他以两本教材为本,一本初中《中国地理》,一本是《详文图解地图册》,淡然而无激情的以念读的方式辅以脉络不清的板书,照本宣科结束了两个课时,没有师生互动,没有问题的分析、拓展和应用,语言邋遢啰嗦,课堂气氛极为沉闷、压抑!可以看得出陈老师对教材不熟,当然创造性的整合教材根本就是奢求,教法传统呆板,理念落后陈旧,典型的“目中无人”式的教育,令人无法忍受!
Pxx老师的复习课题是“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内容是我国内外流河的特点。教具是较大的《中国地形图》。看得出他是一位富有经验的老教师,对课堂的驾驭,学生活动的组织,问题情境的设置与引领,目标的达成及学生的学习效果,表情及学科语言运用的诙谐度较前两位老师都要高明。本节课重点较为明确,紧紧抓住河流“水文和水系的区别”,重点分析和描述河流水文特征,且强调了学生答题思路、学科语言正确运用的重要性。但也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不足,如利用教具所画的季风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标识明显错误(直接从黄土高原中部穿过);对河流含沙量大小的影响因素,分析拓展应用的不够;分析内流河水文特征,居然强调不能分析其“径流量”等等。
zgmm: 围绕分数的教学,课堂只会日渐沉闷死板的。还是建议把实名改为字母代称——对于网络书写,保护别人和自我保护,都是需要的!
zgmm: 围绕分数的教学,课堂只会日渐沉闷死板的。还是建议把实名改为字母代称——对于网络书写,保护别人和自我保护,都是需要的!
qlzhu2003: 通过贤付兄的详尽的记述,我也学习了很多!高三复习课不好上,弄得不好还是新课的翻版。其实,我的几届高三复习课做得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看来真得好好备课啦!
ygldy: 高三当成新课上,也是迫不得已。文科班的学生,高一的地理几乎没学,初中更是白皮,基础性的知识掌握较少,能力更是有限。当然,即使是“新课”,也要进行一定的 ...
fahai: 二是存在知识性的错误或者表述欠科学。
对这部分内容有点疑问。
什么叫知识性的错误?教材给出的是些定论的东西,也意味着陈旧,知识单一,容不得学生质疑,然而 ...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5-11 18:03 , Processed in 0.06442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