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写在人生边上 http://www.xingyun.org.cn/?166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博学厚教 俯仰无愧】sundqzjg@126.com

日志

知识与力量

热度 5已有 692 次阅读2012-4-30 10:09 |个人分类:生活随想|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德勤地理, 胡言

周五举行期中测试的质量分析,在分析报告的最后,我引用了苏霍姆斯基的一句话来加以阐发。苏霍姆林斯基说:“多年的经验使我们得出结论,可以把所有的教学方法归为两类:一类是使学生初次感知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另一类是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理解、发展和深化的方法。

由此我引申出两点:一是教学方法要因时而异;二是有时,方法比知识重要。

“使学生初次感知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主要针对新授课。在新授课上,教师要十分谨慎地将新授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我打比方说是要使学生和新授知识之间有一种“相亲”的感觉。要使学生对新学的知识充满想象力和求知欲望;也要使新授的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是“眉清目秀”的。

因此,我们要设计好新授知识的学习过程——无论是学生的“先学”,还是课堂上的“后教”。

阿莫纳什维利在《孩子们,你们好!》(26页)一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
在第一堂数学课上,教师通常都会向孩子们说,他们开始学习计算了,要学习加法和减法、乘法和除法。他们认为,这样解释数学这门课程,是儿童容易理解的。给孩子们说:从5只苹果中拿去了3只,还剩下几只;或者有3只核桃,再添上6只,共有多少只……这对儿童来说,确实很同意理解的。但是,我们要知道,加法和减法、乘法和除法,这不是数学的本质所在。
就算我将会导致教学法上的疏漏,我任然要走我自己的路……
我走向黑板,拉开了黑板上的帷幕。在黑板上涌彩色粉笔写着:牛顿公式、导数函数公式,画着带有函数图像的笛卡尔坐标系。

萨沙:“这是什么?多少奇怪的字母!”
孩子们都睁大眼睛盯着黑板。为了能看得清楚些,很多孩子都从坐位上站立了起来。
“这才是真正的数学,关于数的相关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多美啊!”列拉感叹地说,目不转睛地盯着黑板。
“因为数学本身是美的。科学家们说——数学是科学的女王!”
这样地解释数学,儿童们能懂吗?
不用说,我的孩子们还不完全懂得我所讲的和指给他们看的很多东西。但是,正因为不全懂,所以才能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给他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你们喜欢数学吗?”
“喜欢!”响起了齐声的欣喜声。
埃卡:“你教我们这个(指着公式)吗?”
“我来教给你们准备去学会这些公式的练习,你们乐意吗?”
又是一阵齐声的欣喜声:“乐意!”……

这便是我要说的“相亲”的感觉。我先前所说的“授人以欲”也是这层意思。

 

“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理解、发展和深化的方法。”更多的是体现在复习课上。记住了知识,并不等于就理解了它并能运用它。收藏家马未都说,在有巨大压力且得做出抉择的考验到来之前,所有学来的知识都只是纸上谈兵,靠书本和老师传授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

那么知识不就没有用了?不是,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以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在时间的流动中,那些知识和有意义的都会沉淀下来,成为思维的土壤。个体会以自己的方式转化土壤,获得滋养与生长,这便是意义的再生,也就是知识的“再生殖”——这时,知识才是力量。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学生对自己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老师所能做和所应做的,就是去想办法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转化土壤”——去理解、发展和深化。

方柏林先生有一本书叫《知识不是力量》,在书中一篇同名文章中,他说了这么一层意思:知识的英文是knowledge。“知识的第一步是知道(know),最终目标是产生‘领先’(edge)。那么‘know’和‘edge’中间这个‘l’是什么呢?它就是‘热爱’(love),它就是‘学习’(learn),它就是‘生活’(live)。”

怎样让知识产生力量,怎样才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和深化?我这样理解上面方柏林先生的话:就是要让学生“热爱”知识、去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他们的“生活”紧密结合。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回复 fahai 2012-4-30 10:49
想起那个“美诺悖论”了,无论知道的或是不知道的,人都是无法探究的。
回复 刘登宇 2012-4-30 20:16
作为一篇演讲,很是生动!
回复 刘登宇 2012-4-30 20:17
看来我要在班会课上使用孙先生的成果~
回复 chinasun 2012-4-30 20:32
刘登宇: 看来我要在班会课上使用孙先生的成果~
   登宇先生若能用,便是我的荣幸啊!
回复 林君 2012-5-1 00:21
放到我那块的工作中也是可以借鉴的。
回复 长江口口 2012-5-1 13:52
具备思维力量的知识,往往因为简单质朴得难以引起追求华丽形式的年轻人注意,这个不是认知的问题,也不是教育的问题,而是未到合适的时机,呵呵,自己的一点感受。
回复 saimen 2012-5-11 23:54
案例很有启发性。但是,如果学生学了很久的准备知识,依然没等到教师教他们那个引起他们强烈兴趣的公式,会不会反而觉得无趣?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3 14:28 , Processed in 0.08014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