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写在人生边上 http://www.xingyun.org.cn/?166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博学厚教 俯仰无愧】sundqzjg@126.com

日志

武汉:思考和表达(一)

热度 10已有 938 次阅读2012-8-12 21:40 |个人分类:专题整理|系统分类:其他分类| 德勤地理, 缄默知识, 星韵年会

武汉回来后,先是忙于年级“假期自主学习作业集中检查”的分数处理,同时督促小儿练琴,参加10号的等级考试。昨天把小儿送到他爷爷奶奶那里,我的暑假生活才真正开始。
每一次星韵年会,都有很多值得回顾和总结的东西,也正是这些东西,才能让我们有收获、有进步、有感触乃至感动。
我知道,即使在学校搞一次大型活动,光靠一个人、一个部门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并且也难保完善或者完美。所以,我对我要做的学校里的每次活动总是心有恐惧。也因此,我对每一次年会的承办者、组织者以及林君总是心怀感激——他们在台前幕后的辛苦和劳累或许我们能看到,但更多的,我们无法看到。只有自己做过了,才能有些许感受吧。
我无法夸张地表达我的感受,但表达是必须的,同时,我们的表达更多地要在充分交流或一定的思考之上。我一直鼓励我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达,甚至会在接班的第一课,让孩子们一个一个上台,声音响亮地介绍自己或畅谈所想,或者哪怕是大喊一声。以此让他们缓解乃至抛弃以后课上发言的恐惧。但在课上,我希望他们是表达不是书上的,而是他们所思考的,或者是自己的语言。我也一直希望同年级的老师和我交流教育教学以及学生管理的想法,但我不愿意过多地解释他们对学校或学生的抱怨。
所以,我们需要表达,更需要有思考的表达。
 
上午开始听武汉会议的录音,首先是王华松老师关于“缄默知识”与教学的一个发言,边看课件边听松哥的讲话,仿佛又回到了武汉会场。
首先我想说:聪明的人不一定幽默,但幽默的人一定是聪明的。松哥就是一个幽默的人。
缄默知识以前没有关注过,听完华松老师的讲话后,我立即搜索了相关文献,结合华松老师的讲话以及对文献的学习,我想对缄默知识及其在教学中的研究写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缄默知识
1958年,匈牙利裔英国科学家波兰尼(Polanyi)在《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又称“隐性知识”)概念:“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
缄默知识不同于显性知识的特征如下:
“非逻辑性”: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即可以意会,无法言明。
“非公共性”:缄默知识不能以显性、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甚至其拥有者也不能向他人清晰表达。
“非批判性”:缄默知识是人类通过感官或直觉获得的,不能通过理性过程加以批判和反思。
“情景性”:缄默知识是对具体问题、任务情景及其解决办法的直觉把握。当出现相同或相似问题情景时,个体的缄默知识就被自动激活,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自然、悄然地发挥作用。
“文化性”:一定文化中人们所分享的观念、符号、社会规则构架成缄默知识中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知识体系。
“层次性”:John Clement在实验的基础上将其分为“无意识的知识”(unconscious knowledge)、“能意识到但不能言表的知识”(conscious but nonverbal knowledge)以及“能意识到且能够言表的知识”(conscious and verbally described knowledge)。可见,缄默知识和明确知识组成知识的连续体,而非硬币的对立两面。
“优先性”:它贯穿和支配着人的整个认知活动;缄默的认知模式是人类获得明确知识的“向导”,在认知的各层次、各环节都起主导性决定作用。任何通过语言和其他符号程序表达的明确知识都依赖于缄默知识的存在和支撑。Polanyi由此提出了他著名的认识论命题──“我们能认知的比我们能表述的多”(We can know more than we can tell)。

 
二、缄默知识的多种翻译
对“tacit knowledge”一词的翻译,主要有四个词:意会知识、隐性知识、默会知识和缄默知识。研究者石仿、刘仲林在《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年第1期上发表了《“意会(隐性)知识”在当代中国的崛起于沉思》一文。文中统计了我国对波兰尼“tacit knowledge”的研究,文献数目如下图:

该文认为:“一个英文术语,对应四个不同中文术语同时流行的状况,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混淆和混乱,不利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综上所述,从中文术语产生的时间先后以及术语内涵比较,我们建议目前可将四种译法归并为“意会知识”或“隐性知识”两种译法,待条件成熟时,再考虑规范为一种主导性译法。”

对于该内容研究的真实情况,该文认为:“回头审视本文的主题,可以看出,今日中国‘意会(隐性)知识’的崛起,尚只是表现为少数领域文章‘量’的崛起,没有摆脱‘引进、模仿’窠臼,这也许只能算崛起的序幕;真正崛起,是以中西会通为方向,在中国哲学文化大变革引领下,各个领域创造力‘质’的崛起。”

 

三、缄默知识的基本结构

波兰尼认为默会知识包括两种意识, 即辅助意识与焦点意识, 它们是人类认识或实践活动中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种意识类型。默会认识就建立在从( from) 辅助意识转向( to) 集中意识的动态过程中。在“from- to”的结构中, 我们不仅要依赖于来自对象的信息, 还要依赖于我们的身体的诸项机能, 依赖于作为背景知识的各种以往的经验和理论,只有整合了各方面的辅助意识, 才能对研究对象达成集中的认识。一句话, 把诸细节、线索作为辅助物整合进集中对象, 在辅助意识和集中意识之间建立起“from- to”的动态关系, 这就是波兰尼所理解的默会知识的基本结构。

 

四、缄默知识和教育教学的关系

石中英( 2004 年) 和简世德( 2005 年) 从整体的教学改革出发, 讨论了从缄默知识的视角, 如何改革当前的教学: 教师必须意识到并且尊重教学生活中大量缄默知识; 使缄默知识显性化, 从而对他们进行检讨、修正和应用; 重新审视实践教学的价值;应将缄默知识贯穿到教学工作的各个实际环节当中去; 积极倡导师徒制教学方式。……其他的的研究总量不少,但因为我自身学识和理解力的问题,总感觉大部分语焉不详或是臆想连篇,不在罗列。

 

最后说一下我的疑问和想法:

1.很多对缄默知识在教学中的运用的研究中要将其显性化,我的疑问是,非逻辑性是缄默知识的首要特点,即缄默知识是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的,那么我们如何将其显性化?我们能将其显性化吗?

 

2.在缄默知识的“from- to”的结构中,缄默知识的获得在于长期积累的经验和理论、身体机能、各种细节的沉淀,而其运用需要对象信息的出现,或者说情境的出现。比如由花香而判断出花的名称,没有花香,人的那个缄默知识是不会被运用的。由此我想,既然每个人的缄默知识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会影响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和理解,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至少应该注意到它的存在和影响,并积极地去运用它。

 

比如,从备课来看,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法都不可缺,但我们要注意,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是基于我们的缄默知识的,但学生的缄默知识和我们自己的缄默知识、学生之间的缄默知识都是各异的,那么,我们所设计教学法和活动是否真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吗?由此我们再反思一句话:“为什么有些题我讲了十几遍,有学生还是不懂。”为什么,是不是根源就出在缄默知识上?

 

再比如,教师之间的听课是非常正常的一种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我们会认真地去听上课老师的对课堂的组织,围绕教学内容的情境的营造、活动的开展。课后我们可能会发出由衷地感叹:这个老师讲的真清楚!但是,我们上课对教师所讲内容的理解是建立在我们的缄默知识之上的,学生也会是同样的感受吗?情境的营造会激发孩子们的缄默知识吗?

 

再比如,试题讲评时,我们真得能从数据上看出试题的难易吗?一方面,投机和误打误撞会使分数难以真正反映学习,另一方面,一道题对部分学生很易,但或许对部分学生会很难,原因便在于个人缄默知识的不同。

 

由此我想,为什么基于缄默知识的教学会积极倡导师徒制的教学关系,一则有利于缄默知识的传递,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促进师生之间的深入了解,从而师生之间对各自缄默知识就会有更全面的认识,这使师生在新知识的教学时,会更有目的地去利用缄默知识,从而使学习变得轻松而有效!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回复 长江口口 2012-8-12 21:51
向德勤学习,这种深入挖掘钻研的精神!
回复 天地星辰 2012-8-12 22:13
孙老师的专业学习态度,对我们年轻教师有个很好的引导!
回复 Dreamers 2012-8-12 23:20
我们学习的榜样,深入挖掘每个讲座的内涵与深意。
回复 fahai 2012-8-12 23:32
平时也只是大概懂得并偶尔会使用如默会知识、隐形知识的词,但没有和教学联系太多。感觉文中所说的缄默知识只是知识分类下的一种知识表达,如果要说为什么有的题讲了很多遍学生还是不懂,当然可以从知识分类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认为是缄默知识束缚了学生的解题技能开发与利用,也可以说是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同样的问题,如果从学习论和教学论的角度来看,也许还可以解释为学生没有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或者没有掌握学生前概念与替代性概念之间的本质差别……
我的意思是,对于某个教育教学现象,不一定只能用一种理论或方法来分析,主要看你基于哪种目的,是要提高学生解题技能还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等等。
很佩服孙老师的学习能力,跟着您又学习了相关知识,谢谢分享!
回复 锦江渔夫 2012-8-12 23:32
我曾经用一句话来总结程特给我的印象:一位一睁开眼睛就在思考的智者。读罢此文,再回忆一下以前读过的孙老师的博文,忽然发现孙老师与程特很相似。
回复 林君 2012-8-12 23:33
孙老师是表率!
回复 林君 2012-8-12 23:39
通过孙老师的解读,我重新对王华松老师的PPT进行了浏览。开个玩笑,突然感觉王老师像与我们玩了一个概念游戏,如果是说隐性知识,那我就不对那个话题太感性兴趣了。缄默,缄默,让我感觉很神秘,又百度,又冥想。当然最主要是怪我自己看问题还是缺少深度。按这么讲,星韵地理网博客日志是通过老师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显性表述,不断挖掘地理教育中的“缄默知识”是不是也对啊?
回复 fahai 2012-8-12 23:43
林君: 通过孙老师的解读,我重新对王华松老师的PPT进行了浏览。开个玩笑,突然感觉王老师像与我们玩了一个概念游戏,如果是说隐性知识,那我就不对那个话题太感性兴趣了 ...
您说的应该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不过这个实践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是什么关系我也还没搞清楚。
回复 chinasun 2012-8-13 06:59
fahai: 平时也只是大概懂得并偶尔会使用如默会知识、隐形知识的词,但没有和教学联系太多。感觉文中所说的缄默知识只是知识分类下的一种知识表达,如果要说为什么有的题 ...
相当同意!任何一种理论和方法都不能包打一切,它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视角和途径。
回复 刘承志 2012-8-13 13:02
程特在星韵的窝在哪呢
回复 随意的风 2012-8-13 22:43
现场的录像都现在还没看到,好想尽快向前辈们学习!
回复 半壶满乾坤 2012-8-16 09:48
孙老师的研究精神,研究能力,让我等只能望其项背。只可惜会上给孙老师的时间太短了。
这是一个大问题,本来应该给孙老师更多些的时间,让我想吸取更多的东西,而不能。
回复 李景文 2013-1-7 11:07
请问孙老师,缄默知识,可不可以理解为,学生对知识经验的再构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呢?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是生吞活剥的,而是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建构在图式中的。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7 23:53 , Processed in 0.08269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